以往“天价”的南极游,价格被打下来了?
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南极游价格迎来大幅下调,以往要十几万元、二三十万元的价格,现在只需要5万、7万元就能成行,让不少人对南极“心动”。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南极游降价主要是船票价格下调,代理航司因供过于求低价清库存,而低价的跟团游线路大部分不是全包价格,加上机票和酒店费用后,价格仍然昂贵。
业内人士认为,南极游产品的专业要求高,在市场短期调整后,未来价格将会回到正常区间。
7万元并非全包价
南极——这片极寒之地,现在却因为旅游价格下降,引起爱旅游人士的关注。
12月至1月是南极旅游旺季,有媒体报道,往年价格底线在10万元/人次之上的南极游,现在却以7万元左右的低价抛售,相较往年几近腰斩。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分享低价买船票南极游的攻略,“关于我花了不到5万去了一趟南极”“打工人花了7万去了一趟南极”等攻略层出不穷。在各式攻略里,南极变成了一个触手可及的梦。
降至7万元的南极游产品,靠谱吗?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低价游主要指的是前往南极的船票降价,而平台上的低价路线和产品大都不是全包的价格,仍有费用需要乘客自理。
广之旅南极游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市场看到的5万-7万元多数是单船票,一些包船商急于消化手中资源,因此导致价格跳水。
资深南极旅游专家林伟生表示,目前的低价路线基本上不是全包价格。南极游是高端且成熟的产品,有国际性的服务标准,线路安排和登陆地点都是在南极公约的约束下的,因此产品比较稳定。
记者在携程、飞猪等多个在线旅游平台搜索发现,目前最低价有78800元、88800元左右的低价产品,不过记者注意到,低价的套餐一般不包含前往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或其他南美地点的机票,需要乘客自理。从国内出发全包的跟团游项目,价格依然在10万元以上。
在其他平台,记者发现有约9万元全包的南极旅游团。咨询中,商家表示,价格便宜是因为使用的是南森号或阿蒙森号船,载客量为500人,根据《南极条约》,南极各登陆点每次同时登陆的人数不得超过100人,因此游客并非每次靠岸都能登陆,登陆机会降低,因此价格相对较低。
船位积压过多,船票价格下调
记者发现,今年前往南极的船票不少出现打折或价格下调的情况,有商家直接打出“价格直接便宜2w1”“在南极过春节骨折价65折”等广告。记者咨询其中一家船票代理商,对方称目前11月11日出发的10天行程的银海奋进号,目前有83000元/人的尾单优惠,相较官网价146800元/人几近“腰斩”,其他行程则在7万到30万元不等。记者咨询另外几家代理商,均声称有接近2万元的优惠,但优惠后票价仍在9万至10万元区间。
此外,也有游客会抢航司的“Last-Minute offers”(即所谓“尾单”),价格相对正常票价有加大的优惠。记者咨询“尾单”情况,有商家表示“早鸟优惠”或“尾单”需要提前关注和预订,如现在开始订明年1月至2月的船位,业内共识是“早订早优惠”。
林伟生分析,船票价格下调或者打折,应是批发商手上的船位积压较多,造成了供过于求的状况。因临近船期,各种机票酒店预定和签证办理会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在交付全款舱位费期限前卖掉手上的船位。
据了解,近年中国赴南极旅游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据IAATO数据,2024-2025南极季中国游客达11705人次,首次过万,相较2023-2024年的9384人次增长24.73%,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南极客源国。
广之旅负责人介绍,该社接待的赴南极旅游的游客数量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占比最大的依然是61-70岁的高素质退休人士,且年龄有逐年递增的态势。值得关注的是,自2023年出境游重启以来,30岁以下赴南极旅游的客群有明显的增长。
游客群体的增长、客源年轻化和多元化、再叠加船票下调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助推,让南极旅游呈现出新的面貌,不过这波“低价潮”会持续多久?
“窗口期”较短,行业将回归常态
业内人士认为,这波“低价潮”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据媒体报道,降价促销是短期性的,一些航司2027年的船期价格已经上调。此外,随着客源的涌入,在“价格战”和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南极旅游市场也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和调整。
广之旅负责人表示,极地旅游是对专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板块,航次是有限的,且对游客的行为等有严格的要求。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也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应对能力、面对突发事故的解决能力等,因此行业有一定的准入门槛,预计未来市场价格将逐步回归常态。
就客源来说,南极游的市场容量有限,在供给过剩转变成买方市场后,再叠加南美通胀、机票成本上涨等压力,行业内议价能力不足、专业服务水平较弱的中小商家将可能出清。“毕竟南极旅游价格昂贵,报名人数还是有限。”林伟生说。
林伟生建议,低价窗口期对南极感兴趣的游客是个好时机,目前去南极不需要特别的装备,“夏天的南极半岛不会很冷,带基本的毛衣和秋裤、户外防风衣物就够了”。
文|记者 刘名再 实习生 唐进
编辑:王智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