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能走多远,不在于它摊开多大的版图,而在于它融入多少智慧的密度。”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提出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超大城市发展如何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跃迁”?浙江的回答是,案例就是路径。
站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召开的时间刻度上,为了展现我省唯一超大城市“头雁先飞”的使命担当,浙报集团杭州分社与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省社科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等共同联合发起“内涵式发展看杭州”精品案例调研行,组建由全国顶级专家领衔的调研团队,深入这座城市的发展肌理与改革坐标,从超大城市的“绣花功夫”中寻找“未来范式”。
为什么选择杭州?因为在这条没有捷径的路上,杭州以二十年“八八战略”的深耕,进行着一场静水流深的城市进化——2003年浙江省政府首次提出“加快构建杭州城市经济圈”,立下了杭州未来城市发展格局的“四梁八柱”;此后,从“四个杭州”“四个一流”到“两城一都”,2022年杭州又提出“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率先响应探索城市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用文化基因校准发展坐标,以科技动能重构空间价值,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对话的“硬通货”——
其一,杭州有“向历史借智慧”的文化自觉。从三大世界遗产的活化保护到胡雪岩故居旁长出的“数字孪生街区”,这座城市把宋韵美学编码进智慧城管系统,让历史不再是发展的边界线,而是创新的基准线。
其二,这里有“向创新要空间”的动能革命。当“天堂硅谷”的算法优化着红绿灯配时,当未来社区的“幸福指数”可像GDP一样量化监测,杭州证明:数字化不是冷冰冰的转型,而是对人本尺度的精确丈量。
其三,是“向生态问效益”的价值重构。杭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生态文明之都”的重大使命和“努力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的殷殷嘱托,不仅聚焦推动生态环境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而且绿色产业结构也从“链”入“圈”——从天目山生物圈的保护性开发到千岛湖全域覆盖的碳汇银行,这里用GEP核算体系重新定义发展,让每一片绿叶都具备世界语的表达能力。
此次“内涵式发展看杭州”调研,正是要解码这些“无先例创新”背后的方法论。这些案例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们既具“浙江味”——彰显“重要窗口”的改革锐气,又含“普适性”——为超大城市的升维竞争提供可复制的算法。
我们期待这场调研成为一面透镜:透过杭州的“现在进行时”,看清中国城市的“未来完成时”。
自今日起,浙江日报和潮新闻客户端将陆续刊登“内涵式发展看杭州”的调研成果,系统性地总结杭州内涵式发展的创新实践,并有效转化为全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杭州路径”,把更多的“没有先例”变为“成功案例”。(潮新闻 记者 张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