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思原 编辑丨茯神、九黎
2025年,被行业热切期盼的“AI眼镜元年”来了,但似乎又未完全来。小米、百度、夸克等科技巨头密集召开发布会,雷鸟、Rokid 等深耕XR领域的创业品牌加速迭代新品,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传统运营商也携eSIM方案入局。近70家厂商的身影填满了这条赛道,各类产品价格带也从999元的入门款延伸至3999元的中高端机型,覆盖音频交互、拍摄记录、近眼显示等多重形态。IDC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天猫销售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间,平台智能眼镜品类成交额同比暴涨2500%;京东的3C数码品类战报也称,平台智能眼镜成交额同比飙升346%。
但光鲜数据背后,是难以掩饰的冷寂——小米AI眼镜开售首周销量破7万副的辉煌,很快被抖音平台40%的退货率泼了冷水。今年第二季度,京东、天猫等平台AI眼镜退货率约30%,抖音平台更是高达40%-50%。被寄予厚望的“百镜大战”并未如期爆发,多数产品仍被困在“极客玩具”的属性,难以触及大众消费市场。一边是巨头押注的下一代计算平台梦想,一边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现实落差,AI眼镜这条被预测五年后全球销量将达14亿副的万亿赛道,究竟卡在了哪里?谁又能真正打破僵局,带飞整个行业?
虚火:巨头赶潮,高增长难掩高退货
“2024年是大模型元年,2025年就是AI眼镜元年。”这是去年底科技行业流传的一句共识。如今站在所谓的元年年尾回望,这场狂欢更像是一场集体赶潮——玩家们匆忙入场、快速发布,但真正能留住用户的产品寥寥无几。AI眼镜赛道的玩家图谱,早已呈现多元化格局。从技术路径到商业逻辑,不同阵营的玩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打法,但最终都汇入了这场“赶潮”运动。互联网巨头们带着生态野心而来。阿里旗下的夸克在2025年WAIC大会上发布首款自研AI眼镜,直接拉满硬件配置:高通AR1旗舰芯片、恒玄BES2800协处理器的双芯架构。更核心的竞争力藏在生态整合中,深度打通高德近眼导航、支付宝“看一看”支付、淘宝实时比价、飞猪商旅提醒等阿里系产品,试图用场景闭环构建护城河。
硬伤:技术卡脖,场景模糊难以破圈
AI眼镜市场的冷寂,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技术瓶颈、供应链短板、场景模糊等多重问题交织的结果。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未能逃脱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魔咒,厂商描绘的是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宏大蓝图,而消费者需要的只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行业追求的是技术参数的突破,而市场考验的是产品体验的落地。核心困境首先卡在了技术层面。这款几乎需要24小时佩戴的智能设备,必须同时满足“轻量化、长续航、高性能”三大要求,但目前行业尚未能破解这一不可能三角。续航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硬伤。早期的Google Glass因续航不足草草收场,如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内多数产品的官方续航数据在4-7小时,但实际使用中开启AI交互、拍摄等功能后,续航会大幅缩水。
为解决这一痛点,厂商们各显神通:闪极科技将电池容量提升至450毫安,是Ray-Ban Meta的三倍;Rokid推出快充眼镜盒,20分钟即可充满电;夸克AI眼镜更是创新采用双电池+热插拔设计,通过更换镜腿电池实现全天候使用,但这也增加了产品复杂度和成本。
国联证券研报指出,提升AI眼镜续航只有两条路径:要么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扩大电池容量,要么研发低功耗专用SoC芯片,目前行业主流方案是“旗舰芯片+协处理器”的组合,如夸克采用高通AR1+恒玄BES2800,小米使用瑞芯微RK3588,但即使是这样的配置,也难以在算力与功耗之间找到完美平衡。此外,光学显示技术则面临效果与成本的两难抉择。目前AI眼镜的显示方案主要分为MicroOLED和光波导两大路线,光波导镜片单片成本高达30美元;而MicroOLED依托成熟半导体生产线,单屏成本可控制在20美元以内,但视场角不足的问题始终影响用户体验。如果说技术瓶颈是行业共同的难题,那么供应链的碎片化则让单个厂商的突破难上加难。AI 眼镜是典型的跨领域产品,涉及材料、光学、硬件、软件、系统、算法等多个环节,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实现全链条自主研发,供应链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配日益凸显。技术与供应链的短板之外,场景的缺乏穿透力同样是AI眼镜难以破圈的原因之一。厂商们热衷于宣传下一代计算平台、全天候智能终端等概念,但始终未能找到让普通消费者非买不可的理由。目前AI眼镜的主流功能,基本上都存在可替代性。接打电话、听音乐可以用蓝牙耳机实现,拍照录像有手机和运动相机,导航、翻译等AI功能手机APP也能完成,且体验更成熟。厂商们推广的场景,往往与消费者日常中的高频强需求脱节。与C端的接不了地气相比,B端场景的潜力空间显得更大,但尚未形成规模化落地范式。目前 AI 眼镜在工业巡检、医疗培训、物流仓储等领域已有应用,但普遍面临定制化需求高、部署成本高、数据安全要求高等问题,多数停留在尝鲜阶段,未能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场景模糊的根源,在于厂商的技术导向而非用户导向。多数厂商先研发技术,再为技术寻找应用场景,导致产品功能堆砌严重,缺乏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洞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翁冬冬指出:“AI眼镜的核心价值应该是‘解放双手、拓展视野’,但现在很多产品只是把手机功能搬到眼镜上,没有真正发挥近眼显示、第一视角交互的优势。”
破局:生态共振,方能终结“玩具”宿命
AI眼镜行业的困局,也并非无解可破。纵观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的转型,从VR泡沫到元宇宙热潮的起伏,科技产品的普及往往需要技术、场景、生态的三重共振。对于AI眼镜而言,破局的关键不在于单个厂商的单点突破,而在于能否解决“技术瓶颈、场景刚需、生态协同”三大核心问题。只是其复杂性决定了,很难依靠单一厂商单打独斗成功。未来能真正带飞行业的玩家,必须具备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串联起芯片、光学、代工、软件、服务等各个环节,构建协同共赢的产业格局。站在当下的节点回望,AI眼镜行业的发展路径,与早期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有着惊人的相似,初期玩家蜂拥而入、技术瓶颈凸显、市场反馈冷淡,但随着核心技术突破、刚需场景落地、产业生态成熟,最终实现从泡沫到风口的转变。这个过程自然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芯片厂商持续攻关低功耗技术,需要光学企业突破良率与成本的瓶颈,需要场景方挖掘真正的刚需需求,需要互联网厂商构建完善的生态服务,更需要整个行业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如此一个漫长的多方突破,快则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但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这个过程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