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11”大促正在火热进行中,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购物狂欢被更浓厚的科技气息包裹。电商平台与大模型公司纷纷加码AI布局,“对话即购物”成为新的行业风口。AI导购24小时在线答疑、智能推荐精准推送商品、自动凑单一键锁定“最优惠”……这些看似让消费决策更高效的功能,也埋藏着这场技术盛宴“智能过载”的隐忧,消费者保持必要的警醒与理性尤为重要。
不可否认,AI技术的确能够提升购物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购物体验。尤其是根据消费者描述,AI可以综合风格、材质、口碑等维度给出定制化建议,无疑提升了购物的便捷性。可以说,AI重构了流量入口,让“搜索式购物”向“对话式购物”转型,为电商行业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但光鲜的数据背后,“智能过载”的问题正逐渐暴露,给消费者带来隐性困扰。所谓“智能过载”,既指过度智能化导致的选择焦虑,也包括算法主导下的消费异化。部分平台的AI推荐陷入“信息茧房”困境,消费者浏览过一款商品后,全网都在推送同类产品,看似精准,实则固化了选择范围,反而削弱了购物的多样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AI导购为了提升转化率,刻意放大商品优势、淡化潜在问题,甚至通过话术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此外,自动凑单功能看似贴心,实则常常引导消费者为了凑满减购买不必要的商品,让消费者为“剁手”而累。AI导购头顶“科技光环”,看似是“智能服务”,实则是将效率置于体验之上,把消费者变成了算法操控下的“购物工具人”。
因此,面对AI导购,消费者要保持购物理性,不被AI的“话术陷阱”裹挟,在享受智能服务的同时,坚守自身的消费需求与判断,避免冲动消费。当然,要破解“智能过载”的困境,绝不能仅靠消费者的“自我警惕”,更需要平台、监管部门与行业共同发力,实现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智能是提升效率的手段,而智慧是让技术服务于人。“双11”的AI热潮,是科技与消费深度融合的缩影,但其发展方向不应是“技术主导”,而应是“人文赋能”。毕竟,消费者期待的不是“更智能”的导购,而是“更懂人”的导购。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王贝贝)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