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来敲门
既要握紧缰绳也需满怀善意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张守营
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乐观者描绘无限蓝图,悲观者忧心人类存亡。在最近的公开演讲中,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我们应在“狂热追捧”与“过度恐惧”之间,寻找一条理性的中间道路。这条审慎之路,值得每一个人沉心思考、共同探索。
樊纲谈到,技术替代人力并非历史首次。然而许多人仍不禁追问:这一次,真的会一样吗?过去的机器,主要延伸或替代人类的体力;而今天的人工智能,则开始涉足曾属人类独有的认知与创造领域。它写诗、分析、参与科研,不再仅是工具,更像是一位持续学习、不知疲倦的“协作者”。卡车司机或可转型为无人机调度员,但当撰稿人、设计师、会计师也被AI替代,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要求一位50岁的文字工作者通过6个月培训转型为提示词工程师,是否真正可行?历史并不总是循环重复,有时也会谱写全新篇章——我们无法简单套用过去的经验,治愈今天的症结。
正因洞察到这一结构性挑战,樊纲提出了比“发放失业补贴”更根本的应对策略——“智力保障”。国家不仅要提供基本生活支持,更要帮助劳动者掌握使用新工具的能力,实现“授人以渔”。
然而现实往往布满更为复杂的“针眼”。我们的教育体系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为特色,变化节奏相对稳健。大学中精心设置的四年制课程,在学生毕业时部分内容可能已经迭代;市面上面向成人的AI技能培训,费用动辄数万元,无形中将不少迫切转型者挡在门外。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是否不自觉地假定,每个人都具备同等的能力与意愿去掌握这些新兴技能?
除就业冲击之外,更深层的忧虑随之浮现:当AI日益深入人类决策,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理论是否依然有效?
请想象这样一个未来:AI不仅掌握全部数据,更能通过你每一次点击、每一处摄像头,精准预测甚至引导你的选择。当人类的“理性判断”本身已成为AI计算后推送的结果,经济学的使命或将经历一场深刻转型——从预测市场行为,转向捍卫人性中不可预测的部分;从研究资源如何配置,转为探讨如何防止人的选择被完全“算法配置”。这听起来有如科幻叙事,但今天科技平台所广泛采用的推荐算法,已在为此埋下伏笔。
那么,我们该如何为这匹可能脱缰的智能骏马套上缰绳?樊纲以核武器为例指出:正因大国之间彼此制衡,无人敢轻易按下按钮,世界才维持了一种危险的和平。
然而AI与核武器存在本质差异。制造核弹需要特殊材料、庞大工程与国家级的实力支撑;而构建一个具有潜在风险的AI模型,可能仅需代码与算力。更关键的是,核技术被严格限定在极少数国家行为体手中,而AI的研发者遍布全球——从国家实验室到科技公司,再到独立开发者。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可以上锁的保险箱,而是一片无法封口的海洋。指望沿用管控核武器的旧地图,去找到治理AI的新大陆,恐怕并不现实。我们需要的,是前所未有的协作智慧,是一种跨越国界并融合技术、伦理与法律的全球新契约。
探讨这些挑战,并非拒绝技术进步。恰恰相反。正如樊纲所言,在激烈全球竞争之下,“只有坐上餐桌,才有点菜的资格”。我们必须积极参与AI研发,不能在这场变革中缺席。
正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那位永不放弃的父亲,当AI叩响时代的大门,我们同样面临抉择:是闭门拒变,还是坦然迎纳?这扇门背后,不只蕴含失业的危机,更藏有人类智慧再次跃升的契机。敲门声已经响起,答案不在远方——它取决于我们能否以人类的智慧与温度,为这位前所未有的访客铺下第一块垫脚石。在开门的那一刻,愿我们手中既握紧缰绳,也满怀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