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滨海湾成立八周年的新节点。从一片滩涂起步,历经八年蝶变,这片承载着东莞向海图强新梦想的热土,已经成为了东莞制造业转型的试验场和产业开放合作窗口。值此之际,滨海湾新区公众号特别推出系列报道,梳理回顾新区在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土地整备等方面的开发建设成果,展望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与奋进方向。
在东莞滨海湾新区,你既可以看到滨海湾OPPO园区的运动健康实验室里,工程师正通过优化AI算法提升智能手表的监测精度,也可以看到传统制造业工厂老板与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东莞AI研究院”)的工程师探讨给产线安装“智能大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滨海湾成立八周年的新节点。从一片滩涂起步,历经八年蝶变,这片承载着东莞向海图强新梦想的热土,已经成为东莞制造业转型的试验场和产业开放窗口。
当前,滨海湾正全力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广东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全国应用赋能示范区建设,探索了一条“龙头企业引领+产业生态培育+创新服务支撑”的立体化发展路径,将为东莞产业升级提供新注解。
从广深沿江高速向南望去,昔日沿海滩涂上,已经“生长”出一栋栋简约现代、科技感十足的产业高楼。这里扎根了引领滨海湾产业发展“链主”力量——滨海湾OPPO园区、vivo智慧终端总部、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
自滨海湾成立之初,OPPO、vivo、小天才等龙头企业便选择在此布局落子,看中的正是滨海湾毗邻广深、临近港澳的绝佳区位优势,以及其代表东莞深度参与大湾区合作的战略定位。
作为OPPO前沿科技发展和全球业务拓展重要战略支点之一,投资近百亿元的滨海湾OPPO园区在2024年率先启用——从全球算力中心到智能制造中心,再到OPPO全球最大的运动健康实验室,OPPO将创新触角延伸至“算力+算法”“研发+应用”的智能生态构建中。
OPPO智能制造中心
OPPO全球算力中心
谈及OPPO选择在滨海湾布局人工智能,OPPO智能助理部部长万玉龙博士提到“业务快、数据近、人才近”三大优势。“我们在完成自身业务的过程中沉淀了新的技术或能力,也会分享给兄弟团队使用,真正赋能AI领域上下游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构建硬件、服务、能力于一体的AI‘1+n’的生态。”万玉龙表示。
OPPO运动健康实验室
可见,龙头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引领,更重要的是构建创新生态带来的外溢效应。自“香港理工大学—OPPO联合创新研究中心”落户滨海湾后,今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OPPO-东莞滨海湾”运动健康联合实验室完成签约,通过深化政产学研融合,推动“科技+运动”的智慧健康生态场景落地。
产学研合作与开放创新的发展模式加速了技术扩散与应用场景落地,这种创新生态构建也发生在vivo。今年8月,2025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AIGC创新赛在东莞举办,vivo向青年开发者们提供最新的蓝心大模型和相关平台工具进行创作开发,一系列优秀作品也让人看见了AI原生时代“未来应用”的雏形。
高校学子拿到创业就业“大礼包”
这些扎根在滨海湾的龙头企业向市场传递出产业升级信号: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基地,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策源地。
背靠东莞制造的厚实“家底”,在智能终端“链主”企业的牵引下,滨海湾正加快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的“热带雨林”。
走进占地370亩的滨海湾精密智造科创园,中图仪器、滨海湾AI智造基地等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聚焦人形机器人、半导体设备等前沿领域,科创园将通过“龙头引领+精准补链”双轮驱动,构建从AI芯片研发到智能终端制造的全周期产业生态。
精密制造科创园效果图
雷赛智能计划在滨海湾投资建设华南区域总部及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智造基地项目。“我们坚定看好滨海湾的产业生态与创新氛围,未来也将通过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为新区注入更多人工智能供应生态,助力新区构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雷赛智能董事会秘书向少华博士说。
集约化、品质化的产业园区已成为滨海湾招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产业生态重要载体。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已引进超60家企业落户,集聚了一批新一代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优质企业,实现了“上下楼即上下游”;滨海湾科兴科学园重点打造“AI未来大厦”,聚焦AI+时尚、家居、可穿戴、汽车、机器人等五大领域,构建产业生态圈。
科兴科学园首开区
在威远岛,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威远现代化产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南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形成了产学研连片的创新生态。
威远现代化产业园内首个项目——中交滨海湾科创智造园已储备意向入园企业近40家,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陆续交付。“我们已经和大湾区大学进行对接,未来将探索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平台基地,打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效果图
中交滨海湾科创智造园
当产业发展从“项目引进”向“生态培育”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创新企业在滨海湾形成协同效应,助力构建“AI+智造”产业生态体系。
人工智能产业的培育不仅需要创新技术引领和完善的产业链,更需要技术、平台、资本等要素的系统性支撑。
作为链接AI技术与制造一线的桥梁,东莞AI研究院围绕边端智算网络建设、工业数据要素服务、数字化转型平台开展创新应用,已在PCB、半导体、模具、潮玩等多个领域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滨海湾还引入了上海技术交易所全球跨境技术贸易(大湾区)中心,接入全球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实现高效对接。
东莞AI研究院研发人员在调试产品
上海技术交易所全球跨境技术贸易(大湾区)中心
这些专业机构平台促进了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为企业打通了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的全链条环节。同时,滨海湾还出台AI“政策包”,最高奖补3000万元,并筹建1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真金白银”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
面向未来,滨海湾的“AI梦”在于构建一个AI赋能千行百业的应用创新场域。总投资超百亿元、占地1500亩的灵犀岛人工智能小镇应运而生,规划打造AI与生产、生活、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新示范。目前,灵犀岛首开区已摘地,将率先打造集AI成果转化、技术展示交易、产品体验消费、应用人才培育、科普研学实践于一体的AI体验中心。
灵犀岛效果图
AI体验中心
创新人才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滨海湾以品质配套加快“筑巢引凤”。风华苑人才房、邻里中心、威远现代化产业园保障房“向上生长”,未来将提供3500多套品质住宅,有效解决企业员工安居之忧。此外,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滨海湾未来学校高中部陆续开工,全面提高区域教育发展水平。
风华苑人才房
滨海湾未来学校
站在新起点上,滨海湾将持续锚定开放创新,全面深化与大湾区城市协同合作,积极争取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打造区域全新增长极,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滨海湾担当。
撰文:吴碧彤 郭文君
图片:滨海湾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