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OpenAI 重金押注 io,剑指“颠覆性硬件”,科技巨头加速构建无缝 AI 黑箱时,创客运动领袖、littleBits 创始人 Ayah Bdeir 发出深度预警:警惕“消费者失能”陷阱,独家剖析 AI 物理接口爆发背后的“创客复兴”机遇——开源硬件+开放模型如何重构创新生态,孕育下一代人机交互的颠覆者?
本文原载自 MIT Technology Review,由 BAI编译整理。
当 OpenAI 收购 io 并宣称要打造“史上最酷的科技作品”时,业界的一个预言似乎正在应验:硬件,正成为 AI 的新战场。AI 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云端概念,它正渗透进我们的家、房间、床铺,乃至身体。
这值得我们警惕。
历史仿佛重演:未来的技术再次被少数人秘密打造,最终以一个封闭、无缝、看似完美的设备呈现在大众面前。当技术在密室中设计,以黑箱形式售卖时,人们就被降格为纯粹的消费者。我们只能被动等待更新,努力适应功能,无法塑造手中的工具,反而被工具所塑造。
这不仅关乎“爱折腾”的技术人,更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我们正经历一场“失能”的危机。孩子们比以往更焦虑,美国前任卫生总监称之为“孤独流行病”;人们也日益担忧 AI 正在吞噬教育体系。而我们所使用的那些光鲜设备,正是这些趋势背后的重要推手。如今,AI——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具颠覆性的技术——正从屏幕后走向实体空间。
这并非巧合。硬件领域正在复兴,每一家科技巨头都在投资开发 AI 的物理接口,初创公司筹集资金制造机器人、眼镜、可穿戴设备,AI 的“具身化”将是下一场关键战役。然而,我们真的希望未来完全被无法打开的接口、不可见的代码和无法干预的算法决策所定义吗?
这恰恰提供了一个存在性的契机,一次做出不同选择的机会。因为在硅谷的自恋光环之外,一场低调而务实的抵抗正在复苏。有人称之为“创客的复仇”。
回溯2007年,iPhone 横空出世之际,创客运动也悄然兴起。这场亚文化崇尚在黑客空间、图书馆等社交环境中,通过“动手做”来学习。DIY 和开源硬件爱好者们聚集在 Maker Faire 等线下盛会,分享他们在 3D 打印、机器人、电子等领域的发明。出于乐趣、自我实现与共同学习的纯粹动机,这场从车库和厨房餐桌发轫的运动,孕育了诸如 MakerBot、Raspberry Pi、Arduino 以及 littleBits这样的公司。
创客精神本质上是谦逊且持久的。 创客们不迷信“天才个人”的神话,而是笃信“集体智慧”。他们相信创造力是普遍存在的,而非少数人的天赋特权;坚信共同协作发明优于孤立封闭;倡导打造开放的产品,让人们能够观察、学习、再创造——这几乎是 Jony Ive 和 Sam Altman 正在构建的封闭系统的对立面。
如今,创客运动正迎来强劲的“第二幕”,并与蓬勃发展的 AI 开源浪潮结盟。这一次,赌注前所未有之高,它需要我们也给予前所未有的支持。
研究显示,动手创作能有效缓解焦虑、对抗孤独、提升认知能力。动手实践让我们脚踏实地、彼此联结,并时刻提醒着:我们拥有用双手塑造世界的潜能。
这并非拒绝 AI 硬件本身,而是拒绝“创新必须封闭、精英化且专有”的迷思。投资并构建开源的替代方案应当被主张——将我们的资金、时间和消费力投向社区实验室诞生的机器人、开放训练的 AI 模型、透明且可破解的工具。这样的世界不仅更具包容性,也更能激发真正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它有趣得多。
这绝非怀旧,而是为争取我们想要的未来而战:一个开放而充满喜悦的未来,而非服从与消费的未来;一个邀请人们主动参与的未来,而非被动接受的未来;一个让孩子们长大后不仅会滑动屏幕,更懂得如何搭建创造的未来;一个将创造力视为集体事业的未来,而非供奉在玻璃塔中的孤独天才神话的未来。
在 io 发布的视频中,Altman说:“我们正处于新一代技术的边缘,它将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番话让人不禁联想到电影《Mountainhead》中的场景:四位科技巨头口口声声要拯救世界,而世界却在他们眼前熊熊燃烧。现实中,人们很难认同 iPhone 真的让谁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更生动的写照或许是:当一位家长为了从三岁孩子手中夺回 iPhone 而狂奔时——那速度,恐怕是他这辈子跑得最快的一次。
因此,人们当然会关注 Sam Altman 和 Jony Ive 即将发布的新品。但更令人心潮澎湃的,其实是那些在地下室、教室和工作台上悄然发生的创造。 因为真正的“iPhone时刻”,从来不是翘首以待的发布会新品,而是一个觉醒的瞬间: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同样有能力亲手将它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