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伟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乡村旅游持续火热,成为假日消费新亮点、文旅活动新风尚。乡村里游客如织,田园中活力十足,折射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动能、文旅产业发展的蓬勃兴旺。“十四五”以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去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9000亿元。
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广东省开平市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笔,以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为墨,精心绘制出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通过活化非遗、打造精品路线、建设特色景区、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及培育生态食品产业等一系列举措,已经打造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的新热点。
开平市大沙镇黎雄村位于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旁,这个昔日的隐秘之处,如今已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黎雄村齐心协力,致力于将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吸引越来越多游客闻名而至,感受这里的静谧与秀丽。
春踏花海,夏赏荷韵,秋闻稻香,白鹭翱翔。这是大塘面村一年四季的诗意画卷。往昔零散的水田,在精心规划下蜕变为“四季有景”的缤纷花田,让熊雪燕看到了在家乡创业的无限可能。“近几年,大塘面村的建设越来越好,村里人气旺了,客流量也越来越大。‘村民市集’以村民入股形式,家家户户把村里最优质的农副产品,以及时令美食等统一销售,自成立以来整体营业额已突破220万元,有效带动了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增长,让我们吃上了水库边上的‘生态饭’。”大塘面村村民市集老板熊雪燕说道。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是黎雄村乡村发展的“金钥匙”。近年来,黎雄村积极探索“党组织+村干部+乡贤理事会”的新型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党员、村民小组长及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并持续优化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体系,为乡村发展消除了“后顾之忧”。此外,推行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积分制对村民表现进行量化评价,谁家环境美、谁家爱劳动,积分多,奖励就多。村里还设立了茶话调解室,利用“群众家门口”的便利优势,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减少了村民间的纷争,使大家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投身于“百千万工程”的建设之中。与此同时,黎雄村积极优化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自然村实现“五通五有”。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也因此换了新模样。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波平如镜的孔雀湖面,泛起金色的涟漪。周围的天露山薄雾缭绕,若隐若现。大塘面村已然苏醒:农户家的炊烟袅袅升起,风吹麦浪声沙沙作响,民宿老板正晾晒着洁白的床单……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晨景图徐徐展开。大塘面村村民林女士说:“现在村里环境变化很大,大塘面村变美了,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现在还有咖啡厅、奶茶等档口,不少游客都拖家带口过来游玩。”
乡村环境日渐优化,风景愈发秀丽,黎雄村随即着手整合现有资源,带领村民走向富裕。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设施完备的美丽乡村基础,黎雄村成功引入开平市天露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运营团队,对乡村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多维度的规划与运营。开平市天露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梁秋怡表示:“大塘面村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天露山,面朝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优势,非常适合发展农文旅产业。近年来,通过引进悦湖营地新业态,不仅增加了村民就业机会和收入,还进一步丰富了大沙镇生态旅游业态,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谈及村里的变化,黎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宇成表示,近年来,不少青年纷纷回乡创业。夏日游园会、稻田音乐诗歌会、捕鱼节等活动层出不穷,为黎雄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备受瞩目的旅游热门地,每年吸引游客达30万人次。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土特产、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业态的增收超过100万元。2024年,黎雄村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黎雄村将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打造“观山望水、品茶赏花”的生态旅游名片,努力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标杆。
青山不墨千秋画。在1659平方公里的开平大地上,赤坎的华侨古镇经济、大沙的“两山”理论实践、塘口的数字乡村创新……,共同勾勒出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从“流量汇聚”到“留量沉淀”,从“引客来”到“共致富”,这些探索正让乡村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书写着开平新时代的“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