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隧道穿山而过,一座座桥梁跨越深谷,世界屋脊正在见证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
海拔4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巨型盾构机“雪域号”缓缓向前推进。但如今,这块曾经被外界眼中“铁路禁区”的高原,却又由中国的工程师们用着智慧的眼光和勇敢的精神一一征服了。基于“高原铁上游”一线的不懈努力,高原铁路的西延进程,正以每年超过400公里的速度向西藏腹地延伸,为西藏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青藏高原的开发开辟了通道。
“十年前,国际工程界普遍认为西藏的地质条件不适合建造大规模铁路网络。”参与勘察的工程师张建军说道。他掏出手机展示了一张图:密密麻麻的隧道和桥梁组成的交通网,将西藏主要地区紧密连接在一起。
西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但高寒的惨淡的天空、深重的缺氧的困扰、这片土地的脆弱的生态都曾经让无数的工程师在此处徘徊踟踟蹰蹰,百般踌躇再三。而尤其是永久冻土的存在就如一把悬在铁路建设者的头顶的利剑一样,给了他们无比的烦扰和巨大的挑战。
随冻土的膨胀、融化等季节性变化的不同,其下路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匀的沉降现象。通过对青藏铁路的建设中对热棒的冷却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将氨气的液汽转换为利用其良好的热力吸收性将冻土的稳定性都充分的发挥了出来。依托于这一技术的应用,我们不仅能将铁路的沉降控制在较低的1/5毫米以内,而且在高原的冻土区的铁路上也能实现这一目标,使得铁路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我们已经在高原环境下测试了超过100种新型建筑材料。”材料科学家王教授介绍。他拿起一块看似普通的水泥试块:“这是专门为高原环境研制的高性能混凝土,零下40度不开裂,使用寿命超过100年。”
但高原的“高压”也让高原铁路的建设面临着一道道的“高山”——尤其是高原的“高氧耗”和“低氧”环境,对高原铁路的建设构成了较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高原铁路的不断建设,高原的“高氧耗”和“低氧”环境也将对高原铁路的长期的安全、可靠的运营造成了更大的挑战。借助对移动式的供氧系统的巧妙开发,隧道内的工人便能像平原上一样在充足的氧气的带动下正常地作业。这项技术不仅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健康,也将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序幕,真正的大戏在于整个产业链的激活。西藏经济发展长期受制于交通不便,如今这1.2万亿投资正在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在拉萨市郊的物流园区,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通过铁路源源不断运入。基于铁路的通车,我们不难算出一笔“大账”,将来西藏的特色产品不仅可以更快地运往全国各地,而且运输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降低了70%以上的运输成本,对于西藏的特色产品的销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西藏的松茸、青稞、矿泉水等特色产品外运量同比增长超过300%。旅游业的逐步繁荣之际,2024年西藏的旅游业也迎来了一场“爆发式”的增长,其接待的外来游客已突破6亿人次。
基于新能源的逐步兴起,尤其是近年来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蓬勃发展,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但令人巧合的是,即使西藏的太阳能资源早就占全国的30%以上,过去也一直因运输等一系列的原因都难以真正的将其开发出来。现在,光伏电站设备可以直接运抵高原,西藏有望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借助这道一线的修缮不仅仅是简单的修铁路,而更是打造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让这片原本枯燥的土地真正的蓬勃生机。如李某经济学家所言:“经济的发展,根本上就取决于人的发展。”。他指出,交通网络的完善将释放西藏巨大的发展潜力,预计未来十年西藏经济增速将保持在年均8%以上。
以目前的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都难以将中国的高原铁路建设推到我们已经取得的这么高的水平上来。外国工程师代表团参观西藏铁路时,无不为这些工程奇迹所震撼。
“瑞士工程师看到我们的冻土解决方案后,立即提出技术引进请求。”张建军工程师自豪地说。中国的高原铁路技术已经开始向尼泊尔、不丹等国家输出,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
凭借对铁路的建设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工程师也在此过程中创造了诸多的世界之最,如世界上最高的电气化铁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第一座高原的铁路大桥等。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数百项技术创新和专利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西藏铁路建设特别注重生态保护。为保护藏羚羊迁徙通道,铁路专门设计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监测数据显示,藏羚羊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5%以上。
“我们要打造的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生态文明的典范。”项目环保负责人表示。铁路沿线种植了数百万株适生植物,形成了绵延千里的绿色走廊。
未来五年,西藏将建成以铁路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所有地市通铁路,县城通高速公路。届时,拉萨到北京的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西藏将真正融入全国经济发展大动脉。
夜幕降临,青藏高原上灯火通明。建设者们正在与时间赛跑,他们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完成全部骨干网络建设。
“看着铁路一天天向前延伸,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一位在西藏工作了20年的工程师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