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缕夕阳消失在泰山之巅,雨水混杂着汗水浸透衣衫,游客们被困在陡峭的台阶上,嘶哑的呼喊声淹没在人群中——这不是探险电影,而是千万打工人在国庆长假的真实写照。八天假期结束,社交平台上爆发出海量的“避雷”帖,从崂山的泥泞山路到景德镇的混乱街巷,从巴黎塞纳河的长队到肯尼亚岛上的躲雨人群,一幅幅画面勾勒出旅游的幻灭。但更令人震惊的是,明明知道是坑,打工人却年复一年地涌入这场集体迁徙,仿佛被无形的手推着前进。今天,我们揭开这场“祛魅”背后的惊天真相:旅游已不再是诗和远方,而是消费主义精心设计的陷阱,而打工人成了循环中不可或缺的齿轮。
想象一下,你攒了半年的积蓄,满怀期待地踏上旅程,却发现自己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东方明珠的玻璃窗前,排队几小时只为瞥一眼灰蒙蒙的城市天际线。或者,你花重金预订的酒店,墙上脱落着粉色碎花壁纸,马桶锈迹斑斑,仿佛住进了鬼屋探险现场。这些不是孤例,而是全国上下无数游客的共同遭遇。
小红书和抖音上,充斥着“别来”“能劝一个是一个”的哀嚎,精修九宫格朋友圈背后的真实,是颠沛流离和心力交瘁。但为什么?明明提前就知道人会多、价会涨,为什么还要硬着头皮上?答案藏在打工人的生存逻辑里:假期是唯一的时间窗口,错过就等于等到退休。春节要回家团圆,五一太短,国庆成了长途旅游的救命稻草。然而,这稻草却扎手——酒店价格翻倍暴涨,平日几十块的房间涨到数百元,甚至上千;景点人满为患,排队时间以小时计;就连异国他乡,也因中国游客的涌入而价格飙升。出国游?机票酒店天价,普通白领一个月的工资可能就搭进去了。于是,权衡之下,大多数人只能在人潮中相见,因为这是现实条件下的“最优解”。但这不是选择,而是被迫的妥协。
深层来看,旅游的“祛魅”揭示了更残酷的社会现实。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言,现代世界通过理性化和计算祛除了神秘性,旅游正是如此:它被算法和消费主义重新定义。从规划路线到网红打卡,每一个环节都被精准计算,变成了社交货币的一部分。你去的不是远方,而是算法推荐的模板——同样的竹筒奶茶、同样的“我在XXX很想你”路牌、同样的烤鱿鱼,相隔千里却如出一辙。旅游体验成了预制菜,换汤不换药。这背后是资本主义的运转机制:系统需要不断刺激消费,制造远方的幻想来维持循环。
工作生产价值,消费释放价值,打工人通过假期旅游获取短暂放松,然后回到岗位继续生产。这是一种高效的社会控制,让你在追逐自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成为消费的奴隶。而打工人的反抗,仅限于评论区许愿听《反方向的钟》回到过去,或转战《时光机》寻求穿越,但这只是幼稚的逃避,无法改变结构性的困境。
更讽刺的是,社会压力加剧了这种循环。当同事们都在讨论假期计划时,待在家里仿佛成了失败者的标志。朋友圈的精修照片带着全球定位,刷屏的九宫格让你焦虑:是不是只有我无所事事?这种焦虑驱使人硬着头皮出游,即使体验糟糕,也要证明自己“过了个像样的假期”。就像电影《绿光》中的女主,在假期中奔波,只为了不显得格格不入。旅游变成了现代版的动物大迁徙,角马追逐草场,打工人追逐假期,都是生存驱动的周期性行为。但角马的天敌是自然环境,打工人的天敌却是涨价、堵车和人挤人——这些都是人为制造的稀缺。
祛魅之后,旅游失去了光环,但打工人仍然出发。这不是因为愚蠢,而是因为在这个沉闷的日常中,出发本身是最后的倔强。它是止痛片,副作用明显,却能带来暂时的幻觉:我还活着,我还有追求自由的冲动。所以,尽管回来吐槽“绝不再国庆出游”,但下一个假期,人们又会默默收藏攻略,期待新的旅程。系统需要这个循环,个体也需要这个情绪出口。改变?或许从反思假期制度开始,或从拒绝同质化旅游做起,但这条路漫长而艰难。
现在,轮到你了:你是否也对旅游祛魅了?你会选择在假期出走还是宅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揭开更多真相,共同挑战这个消费主义的陷阱。
上一篇:休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