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杀女争后这事儿,几乎成了铁板钉钉的史实。可谁能想到,敦煌文书里居然藏着不一样的说法 —— 说那小公主压根不是被亲妈所杀,就是场意外。这就怪了,同样是记录历史,为啥差别这么大?
先说说大家最熟的版本,基本都来自《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欧阳修他们写得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说王皇后去看了小公主,前脚刚走,武则天后脚就把孩子闷死在被子里,还装作没事人一样等唐高宗来。等皇帝发现孩子没了气,武则天再哭哭啼啼嫁祸给皇后,高宗一怒之下就想废后。说实话,这段描写细节太足,反倒让人有点起疑,隔了几百年的史官,咋能把现场还原得跟亲眼看见似的?
再往前翻史书,就更有意思了。后晋写的《旧唐书》里,正文压根没提这事儿,只在史官评论里含糊说 “振喉绝襁褓之儿”,没明说是武则天杀的,更没说是她亲女儿。到了《唐会要》,记载也简单,就一句 “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只说孩子突然死了,武则天借机告状,压根没提她动手。你看,离唐朝越近的记载,反倒越模糊,这不合常理啊。
敦煌文书里的记录就直白多了,说小公主是 “襁褓中暴卒,实为意外”,还提了句当时冬春交替,宫里烧炭取暖,说不定是炭气太浓呛着了,或者是奶妈不小心没看顾好。这说法倒也符合实情,古代婴儿夭折率本来就高,一场风寒、一次呛奶都可能要命。日本有个学者也猜过,说会不会是王皇后不懂照顾孩子,不小心把被子盖太严闷死的,虽然这也是猜测,但总比 “亲妈杀女” 听起来更有人情味些。
那为啥后来的史书非要把武则天写成杀女恶魔呢?这就得琢磨琢磨史家的心思了。武则天可是个女人当皇帝的主儿,在古代男权社会里,这本身就是 “大逆不道”。后朝的史官要维护正统,自然得把她 “妖魔化”,杀亲女儿这种事,最能凸显她的狠毒和野心。再说了,她后来确实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整得很惨,史官们大概觉得,她连政敌都能下狠手,杀个女儿也不奇怪,干脆就把这顶帽子扣实了。
还有个细节挺耐人寻味,武则天后来追封这个早夭的女儿为安定公主,葬礼规格还超了制,跟亲王一个待遇。要是真为了夺后杀了孩子,她至于后来这么隆重地安葬吗?谥法里 “思” 字有追悔的意思,说不定她真是一辈子都惦记着这个意外夭折的女儿。
其实历史这东西,有时候就像被人打扮过的小姑娘。敦煌文书因为藏在洞窟里,没经过太多后人修改,反而可能保留了更原始的说法。而那些传世史书,掺杂了太多政治立场和道德评判,写着写着就偏离了真相。武则天这一生争议太多,男人们既怕她又恨她,总想从她身上找点 “黑料” 来证明女人当皇帝就是不行。
现在再回头看这桩千年悬案,敦煌文书的记载未必百分百准确,但至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那些把 “杀女” 写得活灵活现的史料,反倒更像精心编排的故事。毕竟,要抹黑一个打破常规的女人,没有比 “狠心杀亲女” 更有力的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