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的古往今来
文/林路 图/陈志军
说到茶马古道,上搜索引擎,跳出来的不是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而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茶马古道旅游攻略。在无所不在的商业化空间,想要真正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真是太难了,我感到茫然和无助。然而,贵州纪实摄影师陈志军的《茶马古道》在我面前缓缓展开时,我的心头豁然开朗。他历时多年整理过去二十多年间拍摄的古驿道、古驿站等珍贵胶片影像,并结合近几年的集中寻访与拍摄,从万余张照片中精心挑选出300 余幅佳作,转译成茶马古道“达达的马蹄声”,幻化为连天接地的天籁,将一个民族的文化音韵演绎得无比美妙飘逸且铿锵有力。
先是用陈志军“达达的马蹄声”引出遥远的历史痕迹,那些留存的古村落、古驿站、古道遗址、古桥、石牌坊、石碑等,让茶马古道上的历史风云扑面而来;接着,不同地域的马帮故事同样带着神秘的节奏,敲击着石板路上的失落与憧憬;和茶马古道最为直接关联的生产劳作登场了,从茶叶采摘、制作到品茶一路带出了茶的芬芳和甜韵;当然,更重要的是古道百姓的生活故事,沉淀为历史的韵脚,融入了马蹄声声的和弦;民族记忆也就由此展开,从六枝梭戛箐苗、清镇苗族祭祀到水城南开跳花坡,生命的旋律一时间变得无比欢快;最后的“今日回响”,让云端上的筑梦人延伸出古今交通运输的传奇,奏响了令人心潮澎湃的时代交响乐章!
陈志军的《茶马古道》,首先突出的是其文献价值。“茶马古道”是一个“进行时”,一边在消失,一边在延伸。陈志军入木三分的纪实摄影画面,让我们不经意间回首,得以到现场,重新思考这个时代和我们的关联,以及想象生活新的走向。其中最为可贵的就是面对现实,以时间的线索串起人类生存的命运。这让我想到了纪实摄影中关于“纪”的解释──纪:年岁,《后汉书》中有“显表纪世”一说,李贤注:“纪,年也。”还有——纪:纪年的单位,若干年数循环一次为一纪,比如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历史上以百年为一世纪等等。所以不管“纪实摄影”这个词是翻译的也好,是直接创造的也好,其中的“纪”字用得十分妥帖——纪实摄影要求拍摄者以一种时间的延续观念来面对所拍摄的对象,不管是动态的社会生活景象,还是相对静态的历史人文景观,都必须将其时间的延续性清晰地表达,它不讲究新闻摄影的短、平、快,却注重对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深入考察和连续记录,以其不可分割的生存状态展示个体生命或群体无意识所留下的痕迹,让人通过其形象的特征认识历史演进的种种可能。随着时间流逝的茶马古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也许只是相对短暂的时期,但对于个体来说,却是漫长得无可言说。作为时代进程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点”,却足以显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进而也就引申出纪实摄影特殊的生存方式——文献价值。由于纪实摄影不再和新闻摄影争时间效率,因此也就体现在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尤其是时间的延续性上展现社会的生存方式,不仅仅在当时让人们感悟生活的美好或严峻,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后人发现历史曾经留下的蛛丝马迹,有一种知往鉴今的珍贵价值。
其实《辞海》中还有一条关于“纪”的解释,纪:旧时史书的一种体裁,专记帝王的历史事迹及所处时代的大事,如《史记·高祖本纪》。陈志军的《茶马古道》,以视觉图像的方式,以更为形象化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诉说历史演进的艰难,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提供知往鉴今的图标,清晰、形象、生动。所以我才说,你能“听到”的马蹄声,幻化成了连天接地的天籁。
更重要的是,陈志军的《茶马古道》所串起的历史风云,是建立在关注细节、深入审视的基础上的。《茶马古道》所呈现的,不是简单的宣传画面,而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目击现场所带来的“震撼”。陈志军选择了当代摄影表达上的诸多元素,从庞大的气势到细节的处理,通过非常丰富的镜头语言,回环往复,带我们进入现场,感受历史中的“当下”,让观众有一种“回到现场”去“触摸历史”的冲动。而这里所说的“触摸历史”不过是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陈志军正是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变革纷呈的时代,站在这样一个“现场”,通过镜头的“钩沉”完成了一个对即将成为“历史”的“细节”的沉思。陈志军镜头后面的“凝视”,不是只在于过去,也不是只存在于当下,重要的是指向一个无法预测又能隐隐感知的未来。也就是说,陈志军的当代性反思也就自然孕育了——在留下一份经典范本之后不是悄然隐去,而是让更多人思考未来的走向。
此外,在通过镜头的“钩沉”完成对即将成为“历史”的“细节”的沉思过程中,纪实摄影的文本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详尽的文字说明能让读者从中获得准确的、足够的信息。另一方面,渗入拍摄者不同的主观意识(不仅仅是客观描述)的文本,会对照片的形象产生不同的“生命”价值。当年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有图片和文字“两翼齐飞”的说法,借用到纪实摄影的领域,也是很有价值的。只是和新闻摄影不同的是,纪实影像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是人类传达情感与思想的工具。文字作为人类表情达意最主要的工具,足以成为纪实影像表现的思想补充,进一步延伸纪实画面的人文主义力量。陈志军深谙此道,他在每一个章节前都不惜笔墨,进行宽泛而精到的文字铺陈。尤其是通过文字对细节的描述,生动而翔实地提升了影像的耐看性。其中不乏对历史文献的考证梳理,更有对当下生活的微观点评和宏观展望,让贯通历史与当下的茶马古道呈现出无比鲜活的面貌,令人遐想。
突然想到,陈志军镜头中的“达达的马蹄声”不再会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不管是“归人”,还是“过客”,茶马古道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在陈志军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已经凝固成一个时代的华丽乐章。如董桥引用金耀基从古城海德堡寄来的信上所说,“其实我就是喜欢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地方: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飘浮;有时代的气息,则知道你站在哪里了!”
在陈志军的“达达的马蹄声”中,你知道自己站在哪里了吗?
2025年6月24日于上海
【关于林路】
林路,生于1956年,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主要成果是艺术摄影和摄影著作,专长于风光摄影、人体摄影和暗房特技制作。共有近百幅艺术摄影作品获奖,入选影展;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120多本。1999年,2001年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从事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30余年,具有丰富的摄影策展经历。
【关于陈志军】
陈志军,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理事;贵州民俗摄影公益中心理事长;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海南省纪实摄影协会第三届专家委员;纪实摄影师。从20世纪90年末至今,无数次深入茶马古道寻访拍摄,围绕贵州民族(民俗)题材,拍摄了数十个专题。其摄影作品先后在英国、日本、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内外影展、影赛上展出、获奖。摄影作品先后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摄影报》、香港《现代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中国民航》等多家专业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