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前,被称为青岛“阿勒泰”的铁橛山火爆出圈。为了接住这泼天的流量,入口处的六汪镇连夜开辟上前个免费停车费,村民齐上阵当导游,沿路还给游客送苹果甚至是风油精等等。8天假期,揽客3万余人,直接带动村民增收50余万。为何能接住这波流量?如何让流量长红,带动村经济发展?近日,半岛记者采访游客以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寻找背后的答案。
出圈:“铁橛山”火了,8揽客3万人
“仿佛一夜之间,铁橛山从一个野生景点成旅游景区了。”青岛市民宋女士说,她就在山下的村子住,偶尔喜欢跟朋友爬山。每年夏天,满山翠绿,拍照非常出片。
随后,他们几个驴友带着一块“铁橛山”的木头牌子,到山上拍照打卡。短视频平台以后,迅速引来了众多爬山爱好者的关注。
“刚开始在驴友群体里,仿佛大家发现了世外桃源一般。”宋女士说,随着去的人越来越多,优美的景色一下子就出圈了。进山的路上,中午的高峰时段就有一两千人。
“国庆前两天,突然发现路口有了指示牌。”宋女士说,感觉很惊喜吧。另外,村里也跟他们驴友一起合作成立志愿团队,到山里去清理垃圾。而且,正好赶上国庆假期之前,很多人把这里当成了打卡点。
“不是阿勒泰去不起,而是铁橛山更有性价比。”众多网友纷纷拍照打卡,旅行的途中村民也很热情。有些村民送苹果、山栗子,还有些村民送风油精。看风景的时候,还顺带买了不少山货,情绪值拉满。
“下雨也没阻挡游客的热情,8天超3万人上山游玩。”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说,如果天气晴好,游客数量会更多。
网友怒赞:
火了没变味,服务实在就是最好的招牌
铁橛山如何从一个小众秘境逆袭成为网红顶流?“听网友劝,做好服务才能接住泼天的流量。”
随着游客增多,不少人反映停车难。六汪镇政府连夜开会,利用山脚下闲置空地、边角地,改造建设临时停车场8处、储备应急停车场16处,新增免费停车位800余个,应急停车位700余个。
同时,在柘涧、夏家庄登山口设立2处党群服务点,有专门的志愿者进行服务。不仅如此,他们还连夜梳理景点,制作旅游导航图,让游客能轻松游玩。
在整条山路上,还增加了服务点,提供热水、应急药品等等。雨天,还会免费赠送雨衣。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他们还成立了临时小组,随时应对突发情况。村民们也自发成为导游,沿途给游客指路。
除了这些硬件方面的提升,村民们的热情则是赢得口碑的关键。一名叫做“脆皮奶团子”的网友说:现在很多“平替景点”火了就变味,但铁橛山这边村民还挺实在,上次手机没电,志愿者大姐直接把自己的充电宝借我,说“出门在外都有不方便的时候”,这点比不少收押金的景区强太多。
而且,去的农家乐的时候,认准门口挂“六汪镇文旅推荐”红牌。上次吃的那家炖本地鸡才68块,还送一碟刚摘的嫩芸豆,非常划算。
不少网友也分享自己的旅游攻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正是这样双向的奔赴,让铁橛山接住了这波流量。
收获:
8天卖出20万农产品,带动增收400余万
“做好服务流量有了,农民增收的机会也就来了。”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迅速组织村民,在山脚下举办了农村集市。周边的村民,可以到集市上卖自家的花生、板栗、土鸡蛋等农产品。
除此之外,他们还引入咖啡、烘焙等新潮餐饮业态,既保留乡土特色,又满足游客多元消费需求。
8天假期,村民农产品卖出了20多万,带动周边7个村庄300多个农户实现增收。不仅如此,当地企业制作的蜂蜜水、冻干果蔬、宠物食品等产品销量较平日翻番。
同时,当地还以铁橛山为流量入口,推出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国庆期间,约60%的登山游客前往六汪镇内其他消费场景,带动全镇餐饮、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营收约400万元,实现了“用好一座山 激活一个镇”的联动发展效应。
流量带火小山村,打造文旅新样板
“村民们也都很珍惜这波流量。”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一次给了他们出圈的机会,山下各村也都获得了收益。未来,他们希望能打造更好的服务,挖掘更多的旅游资源,让流量真正的变成留量。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此前铁橛山曾有个一个旅游景点。后来因为经营不善,最终合作到期以后就结束了。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当地也没有力量来独立运营。
这次火出圈以后,当地也准备引入资金,对景点进行改造,挖掘更多的旅游资源。而且,他们希望通过铁橛山,能更多地了解山下村庄的乡土风情,让周边村民有一个更好的收入。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