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策文旅:助力文旅品牌创意、创新、运营全面提升
这是创策文旅的第 343 期分享
作者 l 小利
来源 l 创策文旅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传统文旅与未来文旅之间的时代裂隙间。
国庆中秋假期结束了,一切回归常态。反观今年文旅市场,国内出游达8.88亿人次,创历史新高,说明民众强烈的出游意愿,同时也反映出市场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旺盛。
然而,这么好的市场,对商家而言,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头部商家凭借创新体验项目实现超额收益,而大多数文旅中小经营者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在这期间,也收到一些网友发给我他们景区的未来规划方案,也有网友向我咨询他们景区如何盘活升级,让我给一些指导意见,说实在的,当我看到他们的投资额度都还不小时,有些欲言又止了,一来他们已经花了很大一笔规划设计费用在里面;二来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案去实施,是非常危险的,亏损的概率比较大。
因为时代变化太快,过去的很多成功案例放在当下都没有意义。文旅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文旅的“第四次浪潮”正在来临,未来之文旅,不是赢在规划、资源和投资额,而是赢在想象力。
现实中,你是不是发现,有些地方文旅大项目,有投资几千万、几亿、几十亿的,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不高,有的甚至成了鬼城,钱花了,债负了,尾烂了,起死回生难。相反,一些有想象力,有创意力的小项目,投资不大,反倒做得风生水起,生龙活虎。
对文旅而言,想象力就是一种创意力,一种新质生产力,未来文旅拼的就是创意力,不管什么文旅项目,首先要创意策划,这是我的一向观点,只是我人微言轻,大家不一定信。
直到昨天我看到国际战略管理领域的权威学者、日本著名战略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写的书《第四次浪潮》时,他站在全球化和国际视野下的很多观点更坚定了我的想法,突然得到了思想的力量和印证,大前研一在书中延续了阿尔文·托夫勒关于第三次浪潮理论,提出人类社会正经历由人工智能引发的“第四次浪潮”。他提到了体育、游戏、艺术、动画等未来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虽然没有提到文旅融合,没提到中国文旅,但文旅作为一种全球化无国界经济,文旅也正处在“第四次浪潮”的澎拜之中,受第四次浪潮冲击力量更直接更猛烈。
其实正如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浪潮、工业革命浪潮、信息化革命浪潮和智能AI革命浪潮一样,我们的文旅产业也经历了三次浪潮,前三次文旅浪潮始终未能摆脱“资源依赖”的桎梏:第一次浪潮是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原始呈现,游客以旁观者身份完成景观凝视;第二次浪潮依托工业文明下的标准化复制建设,游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成为常态;第三次浪潮借助互联网实现渠道革新,但“线上订票+线下打卡”的模式仍以资源展示为核心,体验同质化问题仍未解决。
传统文旅的另一方面,很多竞争都是在较量资源,如比地域大小、比高度、比投资额、比包装,我们热衷于将山川、古镇、博物馆打包成“五日游套餐”,陷入同质化竞争泥潭。而文旅的第四次浪潮是智能AI驱动的体验革命,大前研一认为,在第四次浪潮中,仅靠优化“包装”已然徒劳。真正的变革,在于价值本身的颠覆。所以在未来我们哪怕一个很普通的公司、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品牌或者一个遥远山乡小小村落的农文旅,都要站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未来。
大前研一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想象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很多工种都会消亡,导致传统产业裁员潮与新型商业模式的兴起,当算法接管标准化工作,人类最后的堡垒其实就是创造力,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他在书中指出,在网络社会中,“有想象力的人”和“缺乏想象力的人”的比例大约是1:39。有想象力的人其实还是很稀缺的。
他说,如果开一家想象力餐厅,提供区别于其他餐厅的服务,就会有很多客人上门。那么今天同质化的文旅景区、古镇古街,如果也能够通过想象力来创造和提供其他文旅景区、古镇古街没有的产品和服务,那么盘活和获客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在我想象中的第四次浪潮时代的文旅,应该是体验经济与想象力经济的深度融合。或许未来叙事权会成为文旅竞争的核心资产,未来的文旅目的地,首要任务不是规划设计和修建设施,而是撰写一个令人神往的“元叙事”,然后延申成分线叙事。
正如迪士尼用童话构建了一个平行宇宙,任何成功的文旅项目都必须先成为一个强大的“故事场”,吸引游客成为这个叙事的一部分,甚至共同创作者。然后 从“服务游客”到“赋能玩家”,在这个过程中,游客的角色也跟着演变,他们不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观光客,而是参与叙事的“玩家”,同时文旅的时空也从固定变得流动,从固态变为液态,想象力的边界有多大,文旅体验的张力就有多大,这样一步步构建从叙事深度、体验带宽到连接密度的文旅立体空间。比如我曾看到在一个遥远的戈壁滩上,游客身着航天服在“火星营地”留下的足迹,他们抵达的其实不止是地理坐标,更是想象力构筑的未来时空。
小结:
写到这里,发现大前研一其实也是很有想象力的思想家,他说自己和《第三次浪潮》作者阿尔文·托夫勒虽然国度不同,年龄差距很大,却是同一个豆荚中的两颗“豌豆”。这个比喻新鲜奇妙,就是说他们的价值观很相同。
所以也把他这个“豌豆理论”作为本文结尾,引申到文旅领域,无论是文旅的项目合伙人、创意策划者与投资人,还是潜在游客消费群体,我们都需要找到那颗同频共振的“豌豆”,才能碰撞出可持续的文旅产业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