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都时评|恩施大峡谷“免票重游”,彰显文旅发展大格局
□朱述耀
国庆假期,恩施大峡谷因一场大雾引发的“免门票二次入园”举措,在社交媒体上刷屏。10月4日,山间云雾遮蔽美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痛感惋惜。这本是天气所致的“不可抗力”,景区完全可置身事外,但它却选择以“免票重游”回应游客遗憾,不仅让滞留游客决定多住一日再赏美景,更收获全网“有诚意、有格局”的赞誉。
旅游本是一场奔赴美好的“苦旅”。游客跨越山海、忍受舟车劳顿,只为一睹山川风貌、陶冶性情。天公不作美非景区之过,多数人面对这般遗憾,只能无奈接受“下次再来”的结局——可在快节奏的当下,“下次”往往成了遥遥无期的泡影。恩施大峡谷却跳出“门票经济”的短视,不愿让游客的期待落空,用“二次入园”的让步,将游客的遗憾转化为感动。这份选择,无关义务,只关温度;无关盈利,只关格局。
格局,从来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藏在取舍间的智慧与担当。华为早期资金窘迫时,任正非果断剥离盈利丰厚的电气部门,以7.5亿美元换来企业发展的“救命钱”,为华为深耕通信领域埋下伏笔;曹德旺捐出数百亿福耀玻璃股票,创立公益基金会,用“回报社会”的信念诠释企业家责任;马云斥巨资成立“达摩院”,不以短期盈利为目标,立志用技术创新服务全球消费者、创造就业——这些看似“吃亏”的选择,恰恰是“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的战略远见。
反观现实,不少经营者困在“眼前利”里:景区为多赚门票钱压缩游览体验,商家为省成本降低产品质量,企业为短期业绩牺牲长期研发。他们计较一时得失,却忘了“人心是最大的资产”。恩施大峡谷的举措之所以动人,正因它懂得,让游客少花一次门票钱,换来的是游客主动在社交平台分享晴空美景的“免费宣传”,是“以后必推荐朋友来”的口碑积累,更是景区与游客之间“双向奔赴”的信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格局的核心从来都是“包容”与“长远”。它是愿意为游客的体验“吃亏”,是不被眼前利益束缚的眼界,是懂得“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互动智慧。当景区把游客的遗憾放在心上,游客便会用口碑为景区“发声”;当企业把责任扛在肩上,社会便会用信任为企业“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