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宁波是上海的“祖父”,而宁波人则亲切地称自己为“上海人的外婆家”。这种说法,反映了宁波与上海之间长久以来的紧密联系。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情感上,宁波都对上海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上来看,上海的第一家现代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和第一家火柴厂,都是由宁波人创办的。民国时期,宁波商人几乎撑起了上海工商界的一半。宁波人通过商贸,深深影响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在文化上,上海人常说的“阿拉”这个词,其实源自宁波方言。上海的土著人最早使用的是“我侬”,而宁波方言的“阿拉”影响了上海的语言习惯。据称,上海方言有15%左右的词汇来源于宁波话。
在情感上,上海一直对周边城市抱有较高的认同感,但对于宁波,却有着更深的亲切感。大约有300万上海人的祖籍是宁波,尽管这个数据没有权威来源,但大致上是可信的。这种深厚的情感,也让宁波与上海的“亲属关系”得以延续。
那么,为什么宁波与上海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呢?首先,宁波的商贸历史悠久,但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宁波位于江河交汇处,但由于土地的贫瘠和山地丘陵的分布,农业发展有限。因此,宁波人将目光转向了海洋,积极发展商业、捕捞业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让宁波避免了外界战乱的影响,同时,宁波的海洋资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当地的史书记载,宁波虽然不算大城市,却是一个重要的海上商贸中心,东南亚、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商船频繁往来,物资丰富。
宁波的城市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唐明州刺史韩察在甬江、姚江、奉化江的交汇处建立了城市。此后,宁波通过与日本、朝鲜等地的商贸往来,成为了东北亚的重要贸易中心,可以说,当时的宁波与今天的上海相似。特别是在两宋时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宁波的港口建设得到了重视,成为了繁忙的商贸中心。
尽管宁波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逐渐超越了宁波。鸦片战争后,上海与宁波同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然而,仅仅过了五六年,上海便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背靠苏州的纺织业,迅速崛起,取代了宁波在外贸中的地位。上海依托长江水道,连接了南京、汉口等地的商贸活动,最终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的连接点。
此外,上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让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相比之下,宁波的地理位置较为封闭,加上历史上行会势力的垄断,商业发展较为局限,最终未能跟上上海的步伐。
尽管如此,宁波人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将目光转向了内地市场,进行茶叶、丝织品等商品的转口贸易,并成功在南京、苏州、汉口等地开设商铺。20世纪初,随着沪甬轮渡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宁波人进入上海,上海逐渐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宁波籍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六分之一,甚至在不到二十年后,这一比例达到了20%。
在上海打拼的宁波人,从最初的茶房和学徒工做起,逐渐积累经验和人脉,最终成为了上海商业的重要力量。许多宁波人创办了纺织、杂货、药材等行业,甚至在上海的金融业也有投资。统计数据显示,清末上海的九大钱庄中,有五家是宁波人所创办的。
不仅如此,宁波人还积极回馈家乡,参与家乡的教育事业。许多宁波商人通过投资教育,提升家乡的文化水平,促进了宁波的现代化发展。比如,叶澄衷在获得财富后,便改造传统义塾,引入现代教育;包玉刚、邵逸夫等人也都曾通过捐资建设宁波的学校。
至今,宁波依旧在教育和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成为了中国的“院士之乡”。宁波走出了121位院士,位列全国城市之首。宁波还是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故乡。
今天的宁波,与上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根据《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宁波被定位为上海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协同区。随着上海的发展,宁波有望借助上海的力量,再度崛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