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修道院
圣若瑟修院及教堂始建于1728年,由耶稣会士建造,被誉为“东方传教士的摇篮”。因其规模仅次于圣保禄学院及教堂(即“大三巴”),又被本地人称为“三巴仔”“小三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圣若瑟修院入口
圣若瑟修院及教堂总占地面积约0.03平方公里,包括巴洛克风格的圣若瑟教堂、修道院教学楼、藏书馆及庭院等主要建筑。圣若瑟修院正门座落在三巴仔横街。从大门进入,顺着石阶而上,会看见圣若瑟教堂,其最显著特色在于完美融合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与东方工艺技术,如葡式石雕与岭南防潮技术的结合,穹顶壁画《圣若瑟升天》与中式青砖墙面的并置等。教堂最著名的文物是存放于其内的圣方济各·沙勿略的手肱骨遗骸。沙勿略是东亚传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部分遗骸曾短暂安置于此,成为朝圣者的重要瞻仰对象。
圣若瑟教堂内景
东方传教士摇篮
圣若瑟修院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重要的教育机构,曾培养许多著名的传教士,如中国第一位本土主教罗文藻十七。在18至19世纪,修院开设神学、哲学、拉丁语等课程,为东亚教会输送大量人才。19世纪后,由于葡萄牙政府推行世俗化政策,修院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但仍维持运作。20世纪以来,修院逐渐转型,部分建筑改为学校和文化场所,但其宗教功能依然延续。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且保存完整的修道院,圣若瑟修院及教堂不仅见证天主教在东亚的传播历史,其独特的建筑修复技术(如防潮工艺与结构加固)更为内地古建筑保护提供重要参考,是澳门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为“东西方耶稣会建筑双璧”之一,与罗马耶稣会教堂齐名。它的历史、艺术及宗教价值,使其在东亚基督教史和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研究中国天主教史、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案例。(来源:澳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