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江的历史脉络里,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它沉淀在红军石刻标语的纹路中,流淌于通江河水的波光里,更鲜活地跳动在每一个追寻者的脚步声中。
在这片曾被革命火种点燃的土地上,科技与历史惊艳共舞——改造后的毛浴坝会议会址陈列馆里,游客们透过幻影成像与九十年前的红军将士“隔空对话”;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无名墓前,描红五角星的少年与数字博物馆里的烈士家书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昔日的“红军挂面”作坊前排起长队,镇广高速的车流载着研学团队穿梭于红色旅游环线,文创产品上“智勇坚定”的训词化作流动的城市名片……
从静态瞻仰到沉浸体验,从文物守护到基因传承,通江用创新的钥匙打开了红色资源的宝库。当百余万人次的年接待量遇上“红色+研学+生态”的多元业态,这座露天革命博物馆正书写着文旅融合的生动答卷——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滋养着这片热土的现在与未来。
△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
数字焕活
用科技之手让红色文物“开口说话”
“现在大家看到是红军石刻标语,这些标语内容丰富又通俗易懂,是唤醒革命群众的战斗号角……”9月11日,大巴山干部学院自贡荣县中青年干部培训班45名学员走进通江县毛浴镇,在全新的毛浴坝会议会址陈列馆完成了一场跨越近百年的精神对话。
陈列馆内,学员们凝神驻足。他们的目光缓缓扫过泛黄的历史照片、珍贵的文献手稿和带着岁月痕迹的革命文物。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将大家带回到那段烽火岁月——革命先辈们身着粗布军装,在油灯下运筹帷幄,在枪林弹雨中坚守信仰的生动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在幻影成像展区,“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场景在眼前展开,学员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留念。电子签名台前,学员们排着队写下感言。有人深吸一口气,而后郑重写下“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每一笔都饱含着新时代青年对党的赤诚之心。
△大巴山干部学院自贡荣县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参观毛浴坝会议会址陈列馆
由于原毛浴坝会议会址陈列馆建筑年代久远、结构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且陈列内容单一、环境不佳,2024年底,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通江县文物保护中心组建专项工作团队,全面启动陈列馆改造提升的规划实施工作。今年8月28日,历经6个月改造的毛浴坝会议会址陈列馆重新开放。
新馆以“浴火铸魂”为主题,通过三大单元系统呈现: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九日会议的历史丰碑、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全息投影、AR互动等数字技术的运用,让展览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感染力。游客李丕政赞叹:“现代高新技术还原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让人仿佛置身历史现场。”
△改陈布展后的纪念馆
改陈布展的过程充满艰辛。通江县文保中心副主任陈伟生回忆:“仅徐帅使用过的地图,我们就核对了37处细节。”通江县文保中心工作人员跋涉千里征集史料,徐小岩中将捐赠了父亲徐向前的家书和生活用品,中央党史专家逐字审校展览大纲。面对实物史料稀缺、技术融合等难题,工作人员用专业与坚守一一攻克。
如今,这座融合传统与创新的陈列馆已成为四川省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科技之手让红色文物“开口说话”,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改陈布展后的纪念馆
古镇蝶变
从军事要塞到文旅地标
三面环水的毛浴镇,曾是川北军事要塞,1930年代成为川陕苏区核心。红四方面军在此创立赤江县委,留下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十六字训词,如今已升华为巴中城市精神。漫步古镇的青石板街,明代城墙上的石刻标语仍清晰可辨,红军树与拴马林无声诉说着峥嵘岁月。这些红色资源,为古镇发展埋下了深厚根基。
通江县毛浴坝会议会址陈列馆改陈布展开馆后,古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开馆仅半个月,已接待游客千余人次。今年秋季开学期间,通江县多所中小学校将陈列馆作为“开学第一课”课堂,组织师生前来参观学习。游客量从原先的零星散客增至日均百人,研学和党史学习教育团队络绎不绝。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江县文保中心利用“十六字红军训词”等红色元素开发了笔记本、帽子、书签、搪瓷杯、保温杯等文创产品,销量可观。
游客的增加也直接带动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改善。陈列馆外新建的停车场,不仅方便了游客停车也改善了毛浴镇的环境。随着游客增多,镇上的两家餐馆正计划扩容改造,增加餐位并提升用餐环境。
曾经,为迎接红军,当地居民将家中碾碎的谷物和着面粉制作成挂面,煮给红军吃。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手工面亲切地称为“红军挂面”。如今,“红军挂面”的传人谢明友和妻子张正秀仍在毛浴镇经营挂面加工坊,生意从原先主要供应本地市场扩展到接待旅游团队采购。
△红军挂面
“以前来买挂面的都是本地人和一些零散的游客,每天最多能卖一二十斤。现在镇上经常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团队到来,挂面经常不够卖。”谢明友说。
交通的升级为古镇带来了更多便利。袁池河大桥作为镇广高速王通段最长大桥,让毛浴镇到通江县城仅需10分钟。沿镇广高速可快速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地,形成红色旅游环线。毛浴,这座曾经的水陆码头,正蜕变为红色研学与生态观光融合的特色小镇,走上了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袁池河大桥
教育阵地
年接待游客128万人次
“山记得你,江河记得你,祖国不会忘记你……”8月27日,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内的无名烈士纪念园,参加“大美中国 红色通江”——唱响红云崖爱国主义歌曲展演活动的嘉宾和选手等百余人,在此共同唱响《祖国不会忘记你》,通过歌声传递对先烈的深切追思。
走进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由铁血丹心广场沿千秋大道拾级而上,参天古树掩映下的红军烈士陵园庄重古朴,一批又一批游客不时驻足缅怀瞻仰。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内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红军医院旧址群、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赤化全川”石刻标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以及古蜀道之洋壁道(碑坡古道)等人文自然景观。
每年清明时节,社会各界纷纷前往陵园祭拜先烈。少先队员们为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写留言卡,赓续红色血脉。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还持续开展了为烈士寻亲、替战友尽孝、给烈士写一封家书等活动,吸引数千万人参与;完成“数字博物馆”建设,将“线下”展陈延伸至“线上”,拓宽观展渠道,将静态场景动漫展示,提升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关注。
△少先队员们为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
“我们以陵园以及烈士纪念馆为核心载体,聚焦红色资源活化、教育功能提升、区域融合发展三大主线,推动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形成‘红色教育高地+文旅融合样板+老区振兴示范’的特色路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黄飞介绍。
近年来,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依托“红色资源保护—文化价值挖掘—产业生态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完整链条的形成,按照“大项目带动、大活动造势、大联盟共享”模式在川陕革命老区复制推广,2023年荣获“四川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2024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128万人次,团队3000余个,举办各类党员专题培训教育活动500余场、主题党日活动800余场,覆盖党员群体超过50万人次,青少年研学30余万人次,有效发挥了红色教育阵地作用。
△研学活动
振兴之路
从空心村到示范村
如何利用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为通江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探索出了一条“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早上5点,王坪村的鸡鸣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山。鸿四方客栈老板谭秀英已经起床开始整理食材,“今天又要来一个上百人的团队,得赶早准备。”这个曾经连条像样路都没有的穷山村,如今因红色旅游焕发出勃勃生机。
△王坪新村
“以前游客来参观完烈士陵园,连口水都不喝就走了。”王坪村党委书记殷雄回忆道。2019年以前,村里只有一条坑洼的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
“随着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公路——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正式通车,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经巴万高速、镇广高速直达王坪,我们村就像打开了致富门。”殷雄说,平均每天有上千名游客前来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
“以前我在广东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谭秀英感慨,“现在开客栈,年收入可达20多万,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像谭秀英这样返乡创业的村民不在少数。村里的农家乐、特产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又一村”农家乐的老板娘伏秀琼说:“现在每天要接待十几桌客人,周末和节假日还得提前预约。”
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村里开发的景区保洁、安保等公益性岗位,让137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李建国也是受益者之一:“我在景区当保安,一个月有3000多块钱工资,还能种点地,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依托景区流量,村里打造的川陕苏区王坪综合实践教育营地,涵盖实战模拟区、星空营地区、田园体验区等功能分区,吸引大批青少年参加红色研学体验活动。利用红色研学这一载体,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等服务业发展。”据殷雄介绍,目前王坪村已兴办农家乐27家、特色小商品店15家,红色文创、本地干货琳琅满目,让游客在参观之余多了新的消费选择,形成“景区就业+家庭经营+产业分红”多条增收链。
△川陕苏区王坪综合实践教育营地
从基础设施改善到产业多元发展,从单一参观到深度体验,王坪村充分依托红色资源,以创新激活力、以园区带产业,走上了一条农旅、文旅、产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王坪村也荣获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融合新篇
红色资源滋养文旅之花
素有露天革命博物馆之称的通江,全县177处革命遗址星罗棋布,246个文物点诉说着峥嵘岁月。
“十三五”以来,通江以“度假胜地·红色通江”为主题定位,重点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群。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为核心,串联整合全县红色旅游资源。通过实施王坪烈士陵园整体提升等项目,完成洪口区公所等革命旧址修缮,建成7个免费开放的纪念馆和40余个村史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分别跻身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创新推出的大型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获全国展演和省“五个一工程”奖;编印《通江100位红军人物》等书刊;策划《巴山丰碑》等20余个主题展览;开发赤化全川摆件等50余款文创产品。
如今,通江的红色旅游不再局限于参观。在诺水河景区,白天游客们沿着红色主题高速自驾,晚上则能在光影秀中重温苏区岁月;王坪研学营地的小学生们穿上红军服,通过铁血丹心等特色课程体验革命精神。2021年至2024年间,通江游客接待量突破39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48亿元。
△重温入党誓词
从烈士陵园的庄严瞻仰到研学营地的互动体验,通江通过科技赋能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文旅融合让红色资源“火起来”,产业联动让老区百姓“富起来”,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片红色热土正以创新的表达方式,让革命精神焕发新的光芒。
来源:掌上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