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月满情浓。9月17日,宜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第十九届月亮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23日拉开帷幕。本届旅游节以“山水揽月 心醉宜春”为主题,推出涵盖泉、月、农、旅等七大专题共百余场活动,借“月”抒怀、以“节”聚气,通过“百场活动、多项优惠、沉浸体验”全面激活文旅消费市场,进一步推动宜春从“月亮文化名城”向“全国月亮文旅之都”迈进。
宜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兰亚青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年以来,宜春文旅融合持续深化,市场热度快速攀升,产品与服务实现双升级。全市新签约文旅项目5个,金额达3.46亿元,新开工项目8个,总投资2.69亿元,文旅产业正呈现快速升温、提质增效的良好局面。
明月映千年:历史星空下的宜春月亮情结
宜春与月亮的缘分,源远流长。唐代韩愈任宜春刺史时,曾以“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赞誉此地,成为宜春最闪亮的文化名片。
《宜都记》载:“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道出了宜春山高雾绕、月隐星稀的天然意境,也正因如此,这里的月亮更显朦胧神秘。
在宜春市袁州区秀江街道,饭后散步的市民李女士笑着说:“我从小听‘月亮姐姐’的故事长大,如今带着孩子做月饼、扎灯笼,好像千年前的月光从未离开。”
明月山景区,因“有石夜光如月”而得名,唐代诗僧齐已以“山称明月好,月照遍山明”咏赞其景。山上青云栈道石刻三百余首咏月诗,湖名月阶名月、桥亭皆以月题,步步皆景、处处含情,“月亮文化”早已成为这座山的灵魂。
月耀十八载:从文化名片到全国月亮文旅之都
十八年,可以是一棵树的成长期,也可以是一座城文旅品牌的成熟路。
2007年,首届月亮文化旅游节在宜启幕。十八年来,宜春坚持以月为媒、文化为魂,系统构建月亮文化IP,推动月亮从“天际繁星”变为“人间灯火”。
“我们不仅有月亮,更要用月亮讲故事、做产业。”宜春市文广新旅局局长易回香说。据她介绍,宜春以“山上造月亮湖,山下建月亮湾,沿途设月亮景,处处融月亮情”为总体思路,打造出一条从山脚至山顶的浪漫爱情之旅精品线路;同时推进月亮文化与温泉、禅宗、农耕等本土文化融合,形成“情月相融、泉月相映、禅月相通、农月相趣”的多元体验格局。
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先生在明月山山顶感叹:“在观月台上,云海、山峦与明月交相辉映,天地辽阔,是在城市中完全感受不到的震撼。”
硬件持续升级,文旅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备受瞩目的秀月大桥(原袁山二桥)已于今年7月正式通车,它不仅是连接袁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更是一座融入月亮文化元素的崭新地标。
如今,宜春已构建起“月亮文化+温泉康养+乡村休闲+非遗体验”多元业态体系,靖安水上运动、铜鼓七星岭高山露营、袁州“绿野仙踪”生态线路等项目,共同织就一张沉浸式月亮主题体验网络,真正让游客“为月而来,因月流连”。
月醉十九度:百场活动点亮金秋文旅盛宴
第十九届月亮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23日至10月底举行,推出文化、旅游、经贸三大板块百余场活动,打造一场“月月有活动、处处有亮点、人人可参与”的月亮主题狂欢季。
开幕式将于9月23日晚19:30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特邀中国歌剧舞剧院策划执行,以“明月照宜春”为主题,融汇地方文化与现代表达,呈现一场高水准文艺晚会。
闭幕式则将于9月29日晚推出“中秋拜月、火龙追月、荷灯映月、烟火揽月”四大传统民俗活动。今年新增小龙斗舞、醒狮和非遗表演,并开放市民共放荷灯环节,增强互动性与体验感。
节日期间还将举办“德润赣鄱 共话团圆”中秋主题省级活动、袁州新城“举杯邀月”全民消费节、南庙镇“梅好食光·绿动袁州”乡村文旅体验等多项融合传统与时尚、城市与乡村的主题活动。
“我们通过小红书、抖音、B站等平台发起月亮创意话题挑战赛,吸引网友分享月亮故事、拍摄月亮影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联动、全民参与。”易回香介绍,“本届旅游节推出45场文化活动和65场旅游活动,同步实施30余项文旅消费优惠政策和‘宜春文旅一卡通’福利,全力为广大游客打造一场集观感、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月亮文旅盛会。”
节,不只在月;兴,不限于城。
以月亮为媒、文化为魂,宜春正通过一节一策、一景一题,实现从“自然资源”向“品牌IP”的跃升。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说:“月亮不再只是天上的月,更是宜春人心中的灯、文旅融合发展的火。”
这个秋天,不妨走进宜春,走进月光之下,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浪漫约定。(供稿:宜春市委宣传部)
上一篇:敦煌三月:从“1”到“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