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讲义寨,黄仕友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临走时,大家依依不舍,相约明年再见。这样的一幕在安顺各地频频上演。近年来,安顺大力发展旅居产业,越来越多的“候鸟”将安顺作为夏季“栖息地”,乡村也因旅居焕发新生。
“这几个月真的太忙了。”栖居庭院民宿负责人黄仕友说,从今年5月开始,来自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游客就纷纷预订她的民宿;6月游客陆续到来,大多数人一住就是2个月。她每天早上6时30分就要起床,为游客制作早餐,紧接着买菜、打扫卫生等,一直要忙到晚上10时才能休息。
2023年,黄仕友敏锐发现安顺旅居产业的商机,随即把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如今已是经营的第三个年头。3年来,每到夏季,她的民宿都一房难求。
在讲义寨,不少村民也和黄仕友一样,将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入住。游客有的一住就是15天,有的甚至超过2个月。村民们为游客提供三餐,收取合理费用,住宿与餐饮成为村民们又一稳定的收入来源。
“凉爽!吃得好!玩得好!”湖北游客毛先生直言,“来了就不想走。”
在安顺,像这样的“旅居村”正纷纷涌现,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把士村便是其中的代表。2020年,全村仅有12家民宿,如今已发展至34家,可容纳600余人。今年夏季,长三角、华中等地的“候鸟”纷纷前来,不少人选择旅居两个月。
西秀区大坝村也是典型的“旅居村”之一。该村今年同样吸引了四川、重庆、湖南等地的游客入住,旅居游客人数达600人,其中不少是“回头客”。
大坝村的民宿
据了解,安顺市把旅居产业作为推动旅游经济突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先后出台《安顺市民宿产业示范区专项规划(2023—2030)》和《安顺市创建民宿产业示范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明确了产品建设、产业融合、服务配套、品牌塑造、人才培育“五大工程”。
同时,安顺引导村民以闲置房屋、土地入股,吸引企业参与统一经营、统一营销;协调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帮助民宿缓解资金压力。
截至目前,全市民宿超过1300家,床位超过2.8万张,形成黄果树、龙宫、屯堡、高荡等民宿集群。下一步,安顺将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壮大民宿集群,推动“旅居+康养+文化”融合发展,拓宽投融资渠道,培育品牌和人才,着力打造“21℃城市”旅居新高地,助力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来 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