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樊登:低级的旅行走马观花,中级的旅行体验生活,高级的旅行离不开这两个字
创始人
2025-07-12 08:27:12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低级的旅行满足于走马观花,中级的旅行开始于体验生活,高级的旅行则是于行走间与历史、人文深度对话。

盛夏7月,相信很多家庭已经开始兴致勃勃地计划暑期出游,但如何能与孩子玩得尽兴,收获一场“最高级的旅行”呢?

7月9日,我们以北京作为旅行的第一站,特别邀 请著名主持人倪萍,以及 来和大家谈谈这个话题,跟着鲁迅、老舍、史铁生等文化名家一起,解锁一座城的灵魂深度。

读懂名著中的北京

倪萍

著名主持人

他虽然坐在轮椅上,但读书让他的灵魂站立,可以去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来到北京的地坛,就不得不提到他, 倪萍老师的一位“朋友”

她说,她的朋友很多,书架上整排的书都是她的朋友,他们中99.9%她从未见过,但她读过他们的文字——这就足够了

而在这其中, 有一个特别的朋友,名叫史铁生

1951年,史铁生出生于北京。从清华附中毕业后下乡到陕北,不久因重病返京,21岁时医生宣布他再也无法站立。

从那天起,他的生活被固定在一把轮椅上。

他们家住在地坛附近。这个曾供奉厚土之神的地方,成了他灵魂的栖息地。

他每天摇着轮椅在地坛徘徊,反复追问:“我活着还有什么用?但我还这么年轻,还没享受过爱情。”

每一个念头都像一场自辩,而地坛仿佛化身为他内心的镜子,冷静地回应着: 那你就活着吧

当初,他住进友谊医院,整日想着死。直到有一天,一位王主任来看他:

“还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

这句话,让他找到了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他白天读书,夜里借着月光读书,后来开始写作。

他成名作是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经问世,就荣获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在读书与写作中,他看穿了死,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后来史铁生去世,莫言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余华,余华脱口而出道:

“我知道,他是站着走的。而且是在马路上大踏步地走,是跑着走。”

因此,地坛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是命运,是一段灵魂自救的过程。

《我与地坛》不只是一个散文名篇,它是一种回答—— 对于人生、苦难、命运的回答

最后倪萍老师抬起头,对孩子们说:

“如果连坐在轮椅上史铁生,都几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写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读?”

樊登

名著不仅是文字,更是这个民族、这座城市、这代人共同的记忆。

樊登老师坦言,自己22岁才第一次来到北京。

但他对北京的印象,早已被一本本书填得满满当当:

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读懂了告别。

林海音女士随家人从台湾迁居北京,就住在城南的胡同里。书页间流淌着的,是胡同深处悠长的吆喝声,是四合院上方切割得窄窄的天空,还有那浸透了童年与离愁的意境。

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旋律一响起来,你就会明白, 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又一场郑重的告别?

读老舍的《骆驼祥子》,看到了老北京的市井百态。

老舍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老北京地图:东四、西四、王府井、西单、前门、天安门——这些都是祥子拉着人力车跑过的地方。

书中的人情世态、胡同巷口的争执与亲情,也让人读懂了“北京人”,和这座城市身上特有的骨气与悲悯。

学而思大阅读L5 |《骆驼祥子》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走进“北漂青年”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也是个带着苦涩幽默的“北漂青年”。

他也曾留学归来找不到工作,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忍辱负重。他还被妈妈骗回国相亲结婚,无奈提出“可以结婚,但必须分房睡”。

而正是在北京,鲁迅遇见了《新青年》,写出了唤醒国人的文字;也是在北京,他为北大设计了校徽,在琉璃厂买书、淘书、过他最钟爱的日子。

所以樊登老师说,如果没读过书,来北京可能只是打卡拍照购物。

但当你读过《城南旧事》《骆驼祥子》《朝花夕拾》,走在胡同里,路过东四牌楼,站在琉璃厂旧书肆前,感受一定会大不一样。

樊登老师告诉在场的所有人:

读名著,尤其是精读名著,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只有读了它们,我们才能真正融入这个社会的精神脉络,听懂那些含蓄深沉的话语,理解那些传承千年的情感。

“新脑子最好用。”他笑着对孩子们说, “你们现在,就是最好的读书时光。”

我与名著的故事

倪萍

著名主持人

女孩子想要漂亮,就要多读书。

倪萍老师说,小时候的她并不爱读书——因为没有书。

那个年代,图书市场尚未开放,家里也买不起。真正开始接触“读书”,是在小学之后,街头巷尾出现了 租小人书的摊位

当时一分钱可以看两本书,交了钱就有人在后面催促,在一声声催促中,倪萍老师开启了自己的阅读之路。

她回忆,自己“第一次读进心里的名著”,是 《简·爱》和《安娜·卡列尼娜》

“后来我有了工资,开始疯狂买书。我最喜欢托尔斯泰,我觉得他虽然是个俄罗斯人,但思想和我们中国人特别像。”

她讲起一则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地主答应把阳光落山前跑过的土地送给农民,结果农民贪婪地不断往前跑,最后累死在地上,一寸地也没得到。

“那是我20多岁时看到的故事,至今都记得:人不能太贪。”

倪萍老师读书的另一个“动力”,听起来有点可爱—— “为了变漂亮”

她年轻时在山东话剧院工作,爱美是常态,剧院院长却语出惊人: “想一直漂亮,就去读书。”

这句话在她心里激起涟漪。于是她和宿舍的姐妹三人达成“美丽协定”:各自买书、轮流交换

那段时间,她们读了《李尔王》《基督山伯爵》……

“我们是真信了‘读书能变漂亮’这件事。”

樊登

旧书摊是我的“藏宝阁”。

樊登老师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长大——父亲是数学教授,母亲是小学语文老师,家里书架上四大名著、唐诗宋词鉴赏词典一应俱全。

小时候的他,最常翻看的可能是《西游记》或《红楼梦》,都是那种“乱翻着看”的情况。

学而思大阅读L6 |《红楼梦》

真正让他着迷、让他走进阅读世界的,不是在家,而是 在街头的旧书摊

那时候,父亲并不鼓励他读课外书,觉得是“浪费时间”,“好好学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才是真理。

于是,那些《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经常成了“违禁品”——刚翻几页,就被没收了。

可越是被反对,他越是想看。后来他才知道,这种心理叫 “反讽性补偿”——父母越禁止的东西,孩子越容易执着。

“所以我就每天放学后偷偷溜到旧书摊,攒着几分钱、几毛钱,一本一本买回来。”

那些年,他的“宝藏书单”就藏在旧书摊上:《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封神榜》,还有被他称为“笑点启蒙”的《笑林广记》、故事纷呈的《三言二拍》。

薄薄的、旧旧的,纸张发黄,但翻开就是另一个世界。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倪萍

著名主持人

金庸的书让儿子放下手机,找回自我。

关于孩子读书,倪萍老师有切身体会。

儿子三岁半就能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全家都以为出了个小天才。

谁知手机游戏突然风靡, 孩子转眼就成了“游戏代练”,课间躲在厕所帮同学升级,一次收费二十块

她试过讲名人读书故事,但终究抵不过游戏的魔力。直到发现孩子通宵打游戏,她下了剂猛药:“要不退学吧,将来扫大街也行。”

结果孩子在家待到第三天,就彻底坐不住了,哭着要回学校时,倪萍老师趁机和儿子达成协议: 手机上交,业余时间开始读书

该读什么书呢?倪萍老师给他推荐了金庸的小说。

出人意料的是,金庸成了那把点燃他阅读热情的火。儿子在侠义江湖,慢慢找回了读书的快乐,也找回了自我。

这剂“猛药”的关键,或许就在于帮他找到了 那本能真正点燃热情、走进他心里的书

樊登

学习最怕的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打败的是兴趣。

在樊登老师看来,读书这件事不分课内课外,人脑有上千亿个神经元,每个能产生五十万种连接——这浩瀚的宇宙,怎会被几本教科书填满?

“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允许孩子读更多跟课内无关的书,对他一定是有好处的。”

许多家长总想着:“先把课本学透再说。”这话听着务实,却悄悄埋下功利主义的种子。

读书的理想状态,应该像一棵大树:一方面允许孩子自由地伸展枝条探索,另一方面引导孩子把根扎得深一点,精读经典名著。

他特别提到:

“精读的意义是全科的,它可以帮助培养好的思维模式,而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至于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樊登老师分享了三句实在话: 家里要有书,家长要读书,读后要交流

只有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求知的快乐,他才会真正爱上读书。

与其说一次旅行是走了多远的路,不如说是读懂了多少故事。

正如樊登老师所说, 最好的旅行方式,是带上一本与目的地相关的书

在行走中读书,在阅读中感受脚下这片土地的温度。

和孩子在旅途中坐下来,捧起书、喝口茶、看看天,旅行的意义,也就慢慢沉淀下来了。

今夏,就跟着名著去旅行吧——让文字为旅途导览,让阅读为记忆落座。

特 别 福 利

评论区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今日重磅消息“花城牌舍开挂神器... 今日重磅消息“花城牌舍开挂神器”[太坑了果然有挂]您好:花城牌舍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
我来分享“新众亿炸金花是不是有... 我来分享“新众亿炸金花是不是有挂”[确实真的有挂]亲,新众亿炸金花这个游戏其实有挂的,确实是有挂的,...
今日重磅消息“先锋大厅怎么装挂... 今日重磅消息“先锋大厅怎么装挂”(原来真的有挂)您好:先锋大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
科技推荐“锦绣山河开挂神器”(... 科技推荐“锦绣山河开挂神器”(原来真的有挂)亲.锦绣山河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
实测推荐“衣兆丰悦真的有挂吗”... 实测推荐“衣兆丰悦真的有挂吗”[确实真的有挂]亲.衣兆丰悦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