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6日清晨,沈阳的空气中还带着丝丝寒意。作为这座城市最负盛名的景点之一,大帅府笼罩在一层轻柔的晨雾中,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太阳缓缓升起,薄雾逐渐消散,大帅府那雄伟壮观的建筑轮廓犹如慢动作镜头般,一点点清晰展现,令人心生敬畏。
售票处开始陆续有人排队购票,游客们三三两两地聚集,景区的外门也已开放,检票员认真地核对着票据,放行一批批游客。远远望去,导游们手中挥舞着色彩鲜明的小旗,带领游客们穿行其间,伴随着他们低声的讲解和游客们的窃窃私语,整个大帅府仿佛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此时,在大帅府外的小广场上,有一位身着西装的中年男子,神情凝重,眼神深深盯着大帅府的大门。他静静地站立着,似乎沉浸在历史的回忆中,又像是临近故乡心生怯意,久久不敢迈步。站了许久,他才转身望向售票处,确认此时没有游客排队,才缓缓走向售票窗口。
走到售票处前,他对售票员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说道:“我应该不需要买票吧?麻烦你帮我联系一下你们的领导,告诉他们我来自台湾,是大帅府的后人,想进去看看。”售票员听到“台湾来的大帅府后人”,不禁露出惊讶的神情,细细端详着这位穿着得体、举止沉稳的男子,显然不像是在说谎或者开玩笑,便急忙拨通了内部电话,将此事报告给馆长张力。
张力对大帅府历史及张家后人有深入研究,听闻有自称来自台湾的大帅府后人前来,自然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放下手头的工作,他迅速赶到现场。作为大帅府的馆长,张力不仅对张作霖的生平研究详尽,对其子孙后代的情况也有所掌握,虽不敢说面面俱到,但已有不少资料整理和调查。
张作霖一生娶有六位妻妾,育有十四名子女,分别是八个儿子和四个女儿。按照传统,中国家族的传承多由男丁一脉延续,所谓“大帅后人”自然也指他的儿孙们。张力脑海中迅速梳理这些信息,结合该男子自称来自台湾的背景,推断此人很可能属于张学浚那一支。
张作霖的大儿子张学良最为人所熟知。众所周知,张学良在父亲被日军于皇姑屯暗杀后,继承了东北军帅印,成为历史上的“少帅”。九一八事变后,迫于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他忍痛放弃东北,率领数十万军队撤至西北。后来,他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改变策略联共抗日,因而被蒋介石软禁终身。张学良辗转贵州、重庆,最后随国民党撤至台湾,直至1988年重获自由,随后移居美国,并于2001年以101岁高龄辞世。
张作霖的二儿子张学铭则以主张抗日的强硬立场闻名,但因国民党对其不抵抗政策的压制,曾短暂出国,并在汪伪政权任职,1945年日本投降后,获得国民党宽恕,归入东北军参议部。新中国成立后,他留在大陆,在天津多次担任职务,1983年在北京去世,享年75岁。
三儿子张学曾曾赴英国留学,后定居美国,任职联合国,并终老于美国。四儿子张学思则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1938年赴延安,历任辽宁省政府主席、军区司令员、东北大学校长,1970年因特殊原因英年早逝,年仅54岁。
五儿子张学森1943年赴美空军培训,1945年回国,随母亲迁台,并于1962年获蒋介石批准与张学良相见。1966年母亲去世后,他移居美国。1993年张学良获释后,曾赴美探望,并在张学森帮助下取得美国绿卡,成为张学良在美最亲近的亲人。1995年,张学森因冠心病突发去世,享年76岁。
六儿子张学浚辗转香港,1964年前往台湾与张学良短暂相见,1967年移居台湾,长期从事教育与翻译,1974年病逝,年仅62岁。七儿子张学英曾在国民党情报部门任职,负责港澳情报,后随蒋介石迁台。因思乡,50年代曾秘密潜回大陆,结果被限制出境,此后音信全无,生死未卜。
八儿子张学铨比张学良小24岁,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天津,长期从事教育,1996年去世,享年71岁。
张力知道,张作霖的儿子辈均已过世,自称大帅后人的只能是孙辈或曾孙辈。结合此人来自台湾,基本断定是张学浚一支的后人。
果然,张力见到中年男子后,双方交换名片,自我介绍。男子名为张闾实,是张学浚的儿子,也就是张作霖的嫡孙。张力亲自引领张闾实穿过大帅府的几进院落,边走边介绍管理工作和历史背景,宛如一场细致的导览。
张作霖生于1875年,正值光绪皇帝即位元年。他曾参加甲午战争,早年因生计所迫落草为寇,凭借勇猛和智慧,在东北一带打出一片天地,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1902年,清廷多次剿灭失败后改用招安策略,册封他为奉天督军、东北巡阅使。张作霖帮助清政府平定东北匪患和蒙患,维护了国家统一。
在北洋军阀鼎盛时期,张作霖的奉系军队达到巅峰,他开始着手建设如今气势恢宏的大帅府。这座府邸融合中西建筑风格,规划科学合理,前面是中式三进院落,后面又增设了欧式的大青楼和小青楼。
作为嫡孙,张闾实从小只听父辈零星提及沈阳大帅府,曾见过一些照片,却从未亲眼见过完整的府邸。虽然他未曾在此居住,但踏入老宅的那一刻,内心涌现出复杂情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萦绕心头。想到祖辈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再联想到家族因历史变故分散世界各地,心中不免生出无限感慨。
他在张作霖旧办公间门口驻足良久,仿佛穿越时空,看到昔日叱咤风云的祖父在旧式书桌前沉思、执笔的身影。对张作霖的认识,更多来自伯父张学良日常谈话中的点滴记忆,这些碎片此刻逐渐拼凑成完整的画面。
在东北这片沃土上,张作霖是乱世中应运而生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艰难险阻,既借助日本势力增强力量,却始终保持民族气节,拒绝向日本低头。张闾实随后还参观了张学良的办公及生活空间,眼中忍不住涌出泪水。相比于祖父那遥远的历史形象,伯父张学良是他生命中实实在在的亲人,陪伴他成长。
张闾实对张学良的感情深厚如父子,他对伯父的生平几乎了如指掌。张学良对大帅府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这不仅因为他曾在此生活,更因大帅府是父亲张作霖赋予他的家族根基和责任。但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他不得不放弃东北,放弃这份沉重的责任,这成为他一生难以释怀的痛楚。
站在张学良的办公桌前,张闾实深刻体会到伯父心中那挥之不去的忧愁。大帅府依旧如昔,但百年已过,物是人非。祖父被日军暗杀九十载,父辈们辗转流离,承担各自命运的沉重,终归离去。
离别时,张闾实感谢张力,表示还想前往张家墓园扫墓,张力热情答应全程陪同。相比大帅府的壮丽,张家墓园显得有些破败荒凉。墓园由张作霖生前所建,安葬着家族先辈。曾经,少帅张学良想将祖父遗体安葬于此,但因日军占领东北,遗体落入敌手,日本人敌视张作霖,遗体被毁,尸骨无存。
在张力协助下,张闾实对墓园进行了简单整理,并按传统仪式祭拜祖先。之后他绕回大帅府,站在门外凝望张学良雕像,久久不愿离去。
张闾实此行,一方面是寻根之旅,另一方面是承载伯父张学良的嘱托回访故居。多年来,他见过多次伯父,无论在台湾还是美国,张学良总是凝望大陆方向,眼含热泪。虽心系故乡,却终无法归去,只能隔窗遥望。
“你方便时,帮我回去看看大帅府和祖先墓地吧,我这一生已经回不去了。”这是张学良临终前对他说的话,深深印在他心底。直到张学良去世后,张闾实事业稍有成就,才终于实现了这趟大陆之行。
在所有张家孙辈中,张闾实与张学良感情最为亲密。自1967年父亲带家迁台后,尽管张学良被囚禁,张闾实仍经常出入伯父住所。童年时,他在张学良膝下成长,父亲常带他去见伯父,长大后更是频繁往来。
对张学良来说,张闾实如亲子般关爱,不仅给予物质支持,更言传身教,讲述做人哲理和家族历史。在张学浚去世那年,年仅七八岁的张闾实便被伯父极力留在身边。
少年时他曾困惑地问:“伯父,你真的是那位‘少帅’吗?”张学良笑答:“你觉得我像吗?”张闾实摇头。伯父叹息:“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或许还能称少帅,事后,就不再是了。我的生命停留在了36岁。”年幼的他不解其意,成年后细读历史,才体会那句背后的深沉痛苦。
沈阳的大帅府,虽陈设古旧,挂满历史照片,展示丰富文献,但时间如奔涌江水,带走了曾经的荣光,只留下零散的历史碎片,静静地沉淀于岁月的泥沙中。
此次张闾实的故居游和墓园祭扫,犹如从历史的河床中翻出几颗砂砾,映照着过去的点点痕迹。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却能从中寻找值得珍藏与借鉴的记忆,寄托对逝者的缅怀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