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的南海之上,有着星罗棋布的诸多岛礁,它们由点成线,构成了我国南海之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但是,这诸多风光秀丽、大小不一的岛礁,却始终被别有用心的那些国家垂涎、觊觎,仁爱礁就是其中之一。
提到仁爱礁,或许很多人都会立刻想起在这个岛礁上发生过的那段“流氓往事”:
1999年5月初,菲律宾的海军借口“船底漏水、被迫搁浅”,将一艘破旧不堪的坦克登陆舰“马德雷山号”开上了仁爱礁,并且在这之后多次试图派遣海军轮换驻防。
自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对仁爱礁蛮不讲理的侵占和“实际控制”。
当时的菲律宾天真地以为,只要他们足够蛮不讲理,就可以“占山为王”。
可是,菲律宾罔顾事实的行为最终也没能得到国际上的承认,而这片美丽的岛礁也仍然划归在中国的境内。
实际上,在赖皮和拉扯的过程中,最痛苦的当属一直被迫驻扎在仁爱礁上的菲律宾海军人员。
在美国某记者的一次报道中,生活在仁爱礁上的菲军不仅向外的通讯要靠蓄电池中的电力,卧室里还有蚊虫横行,甚至于“估计有一百万只蟑螂”穿梭在住所当中。
那么,在这蛮横无赖的二十三年里,“驻扎”在仁爱礁上的菲军真的过得如此糟糕吗?现如今,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作为海南省三沙市的一个环礁,仁爱礁南北长约15公里,东南宽约6公里,整体面积也不过50平方千米,是南海当中十分普通的岛礁之一。
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岛,却引来了菲律宾长达数年的觊觎:
在地图上,仁爱礁距离海南岛有长达1000公里的距离,而距离菲律宾则仅有200多公里,好像离菲律宾更近一些;
可是,早在汉朝时期,仁爱礁上就有中国渔民活动过的各种生活遗迹,这一点侧面证明了仁爱礁的历史悠久。
而除了历史上的渊源,近现代的法律中也对于仁爱礁的位置有过清楚的划分:
在二战结束后,无论是中国公布的“11段线”,还是1982年联合国通过的《海洋公约法》,都十分清晰地明确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面对铁一般的事实,菲律宾却选择了视而不见。
1950年初期,趁着新中国刚刚成立、海陆空三军百废待兴的时刻,菲律宾毫无廉耻地号称“南沙诸岛皆是无主之地”。
并借着当时我国防御力量薄弱而入侵了我国的南海诸岛,更是单方面地将马欢岛、北子岛、双黄沙洲、司令礁等南海的八个岛礁据为己有,至今不肯归还。
1987年,中国科考队在南沙群岛进行了综合调查,并且在仁爱礁上再次留下了中国石碑和相关标示物;
在次年的中越南海摩擦中,我国再次发现仁爱礁附近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将其列入了开发的岛礁名单当中。
而另一边,贼心不死的菲律宾一开始想要霸占的是同样位于南海当中的美济礁。但是,早在1988年,中国就取得了美济礁的实际控制权。
这让菲律宾当局十分窝火,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试图从国际上寻找“帮手”。
1995年,菲律宾政府组织了38名各国记者,试图强行登陆美济礁,自然遭到了中方的阻拦和拒绝;
1998年前后,菲律宾又再次试图掀动国际舆论,指责中国在南海的美济礁上建设军事建筑。
自然,美济礁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国际海洋法当中去看,都隶属于中国的领土。
在数次颠倒黑白失败后,菲律宾放弃了美济礁,转而将目光投向了距离美济礁仅有十多海里的仁爱礁。
1999年5月,“马德雷山号”从菲律宾出发,就在很多人都以为它的目标是美济礁时,没想到,狡诈的菲海军却突然宣称“船只漏水、即将搁浅”,随即将这艘巨大的坦克登陆舰坐滩在了仁爱礁上。
可是,当时的中国被北约吸引了大部分注意力,无暇顾及自家门口的这一无赖行径,而菲律宾当时也只是宣称“船只故障”,“修好后会自行离去”。
——谁也没能想到,菲律宾的这艘“破船”,就这样不吭不响地在仁爱礁上,一停就是二十多年!
亲手制作一盏书灯,照亮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千里江山书灯手作,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参与者们将亲手制作一盏盏独具匠心的书灯,每一盏都仿佛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底蕴与自然风光的灵动,光影交错间跃然于灯罩之上,不仅照亮了眼前的景致,更照亮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金秋十月假期,上滨生活广场推出多重江南风情主题活动。宋代山水在书灯上跃然生辉,感受宋代山水画的绝美意境;天台围炉下午茶,为国庆长假增添惬意与雅致;古韵东方国潮游园会,融合江南水乡婉约风情与孔子六艺深厚底蕴,赴一场传统文化之旅。
此外,天台围炉下午茶也不容错过,围炉而坐,煮茶飘香,共赏金秋韵味。一群热爱生活的朋友们相聚于此,共同体验关于茶、关于秋、关于生活的美好仪式。古韵东方国潮游园会,现场特设“茶酒荤素皿,诗书乐御射”十处打卡点位,全方位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完成对应点位互动游戏,可兑换糖画、非遗簪花、古法香牌等好礼。到场观众赏皮影戏,在光影交错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茶艺表演期间,茶艺师手行云流水展现茶韵之美,寻味千年的风雅与宁静。秋日汉服导赏体验环节,身着轻盈飘逸的汉服,裙摆随着步伐轻轻摇曳,沉醉于古典韵味之中。玉器器皿作品展,展出玉石镶嵌非遗传承人、虹口工匠个人作品,一件件形态独特、工艺精湛的玉器佳作,体现了匠心独运的创作精神,讲述着玉石与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故事。(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