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国会众议院日前通过一项法案,内容是在2023至2027财年每年拨款3.25亿美元、共16亿美元,用于对抗所谓的“中国恶意影响”。这一撒钱操控舆论、抹黑中国的最新举措,坐实了美方才是真正的虚假信息散布者,对国际关系以及国际舆论生态都造成恶劣影响。
翻看这份法案发现,除了攻击中国体制的那些陈词滥调外,还有一些美国惯用的术语,包括所谓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破坏国际秩序”等等。其中还提到一个重点抹黑目标,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为此,法案怂恿受美国资助的个人和实体极力捏造与之相关的负面消息。美国昆西国家事务研究所学者马库斯·斯坦利评论说,16亿美元是一笔很大的支出,“相当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年运营支出的两倍”。 同样,16亿美元也是美国全球媒体署年度预算的两倍。分析人士指出,这足见美方的霸权焦虑以及某些人为捞取政治资本抹黑中国之急切。
两个声名狼籍的机构
尽管法案没有直接点出要支持哪些媒体、16亿美元巨款具体怎么花,但里面出现了两个熟悉的名字——全球接触中心(GEC)和美国国际开发署。
先来看GEC。该机构隶属于美国国务院,被看作是美国对中国、俄罗斯等国发动认知战的协调中心。它号称承担“反击虚假信息”任务,实际正是虚假信息的制造中心。而美国国际开发署则是美国对外进行“民主渗透”的最主要机构。在美国总统拜登公布的2025财年预算申请中,它和美国国务院共同申请4亿美元,用于对抗“中国的全球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这项拨款16亿美元的法案如果最终签署成法,那么这笔巨款很有可能主要流向这两个机构。至于具体怎么花,剖析这两个机构发动舆论战、认知战的套路,就能了解个八九不离十。
三种驾轻就熟的套路
美国撒钱操控舆论的做法并不新鲜。从冷战时期对抗苏联,到本世纪初煽动“阿拉伯之春”,再到如今打压和抹黑中国,美方的主要手段无外乎以下几种:
首先,花钱买水军。2020年,时任GEC负责人加布里埃尔在国会作证时公开承认,美国政府联合西方互联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在世界各地加大推广“新闻素养项目”,扶植当地亲西方媒体。说白了,就是花钱培训海外媒体和记者撰写抹黑文章、散布谣言。
比如,2022年5月,津巴布韦一家所谓独立媒体被曝公然写假新闻抹黑“一带一路”项目,而且每篇稿件可以获得美国大使馆1000美元的报酬。在近期关于南海局势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菲律宾一些所谓独立媒体,比如Rappler、Vera Files等频繁转载CNN等美国媒体的报道。根据开源信息,这些菲律宾媒体的金主都与GEC有着密切联系。相关网站也显示,GEC支持的项目之一就是研究中国在菲律宾的活动。
第二,砸钱给机构。还记得“新疆棉”事件吗?2020年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发布声明称因受到压力,暂停涉及新疆棉花项目。这个压力来自哪儿?BCI官网上明确写着资金伙伴中有美国国际开发署。2023年11月,美国威廉玛丽学院的“援助数据”项目(AidData)发布了抹黑“一带一路”倡议的报告,而AidData背后金主也是美国国际开发署。
第三,加大对新媒体的渗透和投入。近年来,美国社交媒体频频曝出受政府操纵的内幕。2021年“脸书数据门”和2022年“推特文件门”就爆料,美国多个官方机构秘密向社交媒体平台施压,要求它们配合政府的行动。埃隆·马斯克曾公开指责GEC,认为它是美国政府干预社交媒体的罪魁祸首。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上万个推特、脸书账号被关闭,背后就有GEC的影子。
2022年8月,斯坦福大学等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通过一项“隐秘影响力行动”创建了上百个虚假账号,在多个社交平台诋毁中国等国。盗用、篡改或人工智能生成假头像,以“独立媒体”“当地居民”虚假身份集中发帖,通过贴标签、转发请愿等方式把谣言炒热……美国在新媒体认知战方面,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多重不可告人的意图
分析人士认为,上述三种套路集中体现了美国对华认知战“全政府”协同、“全球性”布局的特点。而拨款升级对华认知战,只是近期美国众议院的恶劣行径之一。本月复会后,众议院专门安排了一周时间密集审议多项涉华法案,内容涉及出口管制、生物安全、香港、台湾问题等等。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认为,美众议院一周内讨论20多个涉华法案实属罕见,透露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强硬和焦虑,背后有着多重意图。
最紧迫的是,政客们“邀功心切”。美国国会众议院两年一届,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改选了。由于党争极化愈演愈烈,众议员们在任期内提出的大量法案很难通过。在所谓“对华示强”政治正确的畸形氛围下,他们认为想要有点成绩,必须得搭上中国话题。以这项所谓对抗“中国恶意影响”法案为例,提出者共和党议员安迪·巴尔是“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成员。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刁大明看来,这个成立一年多的委员会急于上交一份“期末成绩单”,以捞取政治资本。
此外,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美国国会也想和白宫“抢风头”,为未来对华政策定下基调,争夺对华政策主导权。更重要的是,当前美国社会矛盾突出、民众不满情绪上升,两党不约而同把中国当成靶子,试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展示对华强硬转移国内矛盾,以拉拢选票。
可以看出,美国政客们为捞取政治资本,炮制一个又一个将中国“污名化”“妖魔化”的武器,挑起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敌意,破坏中美之间的互利合作。然而,抹黑和打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问题,更阻挡不了中国发展,反而会破坏中美关系、损害美国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给全球和平稳定带来威胁。美国政客们扪心自问:这16亿美元花得值吗?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9月25日,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周二表示,日本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有能力花时间审查市场和海外经济发展。这一言论表明,日本央行并不急于进一步加息。植田和男重申,如果潜在通胀如预期的那样加速向2%的目标逼近,日本央行将加息,这表明日本央行在逐步推高仍接近于零的借贷成本的立场没有改变。但他警告称,经济前景存在风险,比如金融市场动荡,以及美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的不确定性。植田和男在日本西部城市大阪对商界领袖发表演讲时表示:“我们必须及时、适当地制定政策,不考虑任何预先设定的时间表,同时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植田和男表示,自8月以来,日元的“单边下跌”已经逆转,并通过减缓进口价格的上涨速度,显著降低了通胀超调的风险。“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我们需要仔细研究市场走势及其背后的海外经济发展。我们有时间这样做,”他表示。这番言论突显出,日本央行的重点正在从通胀风险转向全球增长放缓的可能性,以及日元升值给日本依赖出口的经济带来的压力。
另外,美联储理事鲍曼仍然主要关注美联储双重任务中的抗击通胀部分,与许多集中于美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同僚不同。正是这种担忧,促使她在9月18日美联储决定将目标利率下调50个基点时,投下了唯一的反对票。鲍曼在9月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更倾向于小幅下调25个基点。鲍曼表示:“尽管美国经济依然强劲,通胀仍然是个问题,我更倾向于小幅度下调政策利率。”最新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显示,7月份同比增长2.6%,尽管这一增幅较今年早些时候有所下降,但鲍曼仍认为这高于美联储2%的年度目标,并且“令人不安”。鲍曼进一步指出,通胀的上行风险依然存在。全球供应链仍然易受劳工罢工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这可能会对食品、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市场产生通胀效应。此外,扩张性的财政支出以及住房需求的增加,尤其是经济适用房的长期供应不足,可能加剧通胀风险。
今日需要关注的数据有, 美国8月营建许可月率修正值和美国8月季调后新屋销售年化总数。
黄金/美元
黄金昨日震荡上行,突破2660关口并刷新历史高位,现汇价交投于2660附近。除美联储的降息预期升温持续对黄金构成有力的支撑外,地缘紧张局势激发的避险情绪也持续对黄金构成支撑。此外,时段内美国表现疲软的经济数据也对黄金构成了一定的支撑。今日关注2680附近的压力情况,下方支撑在2640附近。
美元/日元
美元/日元昨日震荡下行,日线小幅收跌,现汇价交投于143.30附近。除获利回吐对汇价构成了一定的打压外,美元指数在多重利空因素的联合打压下走软也持续对汇价构成打压。不过,时段内日本行行长强化放缓加息步伐信号限制了汇价的下跌空间。今日关注144.00附近的压力情况,下方支撑在142.50附近。
美元/加元
美元/加元昨日震荡下行,刷新7个月低位,现汇价交投于1.3430附近。除美元指数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和疲软经济数据的打压下走软对汇价构成了一定的打压外,原油价格在OPEC上调中长期石油需求预期的影响下走高也对汇价构成了一定的打压。今日关注1.3500附近的压力情况,下方支撑在1.3350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