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彩像(蓝燕青叶画)
说到袁枚,有些人并不熟悉。清中叶,文坛上有两位大名人,他们被称为& quot南元北冀& quot和& quot北姬& quot也就是北方的纪晓岚& quot南苑& quot,也就是袁枚。
袁枚,又名子才,中年随园而居,傍晚追随园主,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文学家、美食家。
这个袁枚不简单。她九岁会写诗,二十三岁做官,不到十年就毅然辞职回了老家。单看这个,似乎和明末的张岱没什么区别。他写诗写文章,擅长用花鸟造园,也爱享乐,爱美食,各有所成。
这辈子,袁枚靠着自己的本事,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临终时留下一句话:世世代代都会有人认识我!
如今两百多年过去,真如先生所言,知他的人,已然不少,但要活得像他的人,恐怕还需要几分胆色和真性情。
得益于父亲的教导,袁枚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清史稿》年,他被记录为& quot年轻有天赋& quot,他被称为神童。
袁枚五岁时,寡妇沈夫人教他经史,学习《鹤征后录》和各种史书。袁枚对汉魏唐宋的爵位、人物了如指掌,对文史也颇有研究。七岁时,史玉赞先生正式入读杭州,读《尚书》 《论语》,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
因为家里穷,书又少,袁枚直到九岁才学会写诗。他看了《大学》,模仿了一下。十岁时,他就能写诗和句子了。他在晚年写的回忆录《古诗选》中,仍然感叹孩子的话终究是真理。
袁枚对写诗有特别的热情,他是有才华的。他更加渴望学习。十几岁时,他才华横溢,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在《随园诗话补遗》年写道:
每过书肆中,两脚先立定。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至今所摘记,多半儿时为。和袁枚第一次见面是在十四岁的时候。这一年,他批判封建礼教伦理为《对书叹》,勇气非凡。他19岁时是杭州的杨先生,袁枚提出《郭巨论》和《郭巨论》求教,杨对他评价很高:
当文如项羽用兵,所过无不残灭。汝未弱冠,英勇乃尔!袁枚二十一岁时,他去拜访他在桂系总督桂林的叔叔。金看到袁枚长得好看,想考考他的才能,就命他写《高帝论》。袁枚写了一篇壮丽辉煌的文章,金称赞他的才华。他写了一封推荐信,向甘龙推荐袁枚,并称赞他为& quot一个应运而生并将取得巨大成功的国家。"当年袁枚要试识,200多人在袁枚试识未果。然而,因为他最小的年龄,他被称为& quot向导& quot并在首都成名。
清代满汉文化交流影响深远。朝廷规定,国子监的庶吉士必须学习汉语和满语,两科都过了才可以留在北京做官。
但袁枚从小没学过满语。他嘲笑满语是& quot蝌蚪单词& quot只写过诗歌和散文。三年后,袁枚满清考试不及格,被发配江南当知县。
官员虽小,但也有实权。那时候的袁枚也有很大的野心。他决心& quot做尧、蜀的君子
但官场毕竟是官场,难免会有彼此的纠结。再加上清朝官场特别重视繁文缛节,这让袁枚很不舒服。后来他在《铜鼓赋》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然士大夫宁为权门之草木,勿为权门之鹰犬,何也,草木不过供其赏玩,可以免祸,恰无害于人;为其鹰犬,则有害于人,而己亦难免祸。《循吏传》当地
从公元010年到公元1010年,大多数古代文人都有& quot学习当官& quot,而且他们也表现出了对官方的野心。三十多岁的袁枚,渐渐有了为官的好名声,本来就是升官。
薪、仕途一片顺遂的时候,光明前途近在眼前,可正是此时,他却以“丁忧侍母”为由请辞。冠冕堂皇又何其正当的理由,皇帝自然无法拒绝。
可袁枚辞官的理由真是这样吗?其实并不尽然,千年前,张季鹰感叹:“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然后辞官。千年后,袁枚感叹:“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他也辞官。
归根结底不过一句话:原谅我一生不羁爱自由。
当然,这只是一句戏说,不过,繁杂的官场确实催生了袁枚对自由的向往,他在《答陶观察问乞病书》一文中,或是谈到了他辞官的心底想法,稍稍总结,或有三点:
其一,官场溜须拍马让人不悦,我袁枚不搞那一套:
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
其二,做官政务繁忙,都没有时间读书了:
每过书肆,如渴骥见泉,身未往而心已赴。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
其三,朝九晚五,日复一日,一眼看到头的人生实在无趣:
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调。一日复一日,一朝复一朝。
随园全景
但其实,我想还有一个另外的原因,据史料记载,在袁枚辞官前一年,曾用三百两银子买下金陵城郊的一座废旧庄园,原为曹雪芹祖父曹寅园林,《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前身,袁枚刚买过来,便花重金修葺改造,更名随园,在《随园诗话》中有此记载:
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或许,随着随园的修葺,袁枚的精神归属地也慢慢完成,正如王羲之的兰亭,王维的辋川别业。
不管是出于哪一种原因,事实证明,袁枚及时抽离官场是无比正确的,而这份胆色也让人钦佩。
另外一说,袁枚对随园可谓是花尽了心思,也花光了积蓄,刚一辞官,便启动了全面改造:
吾平地开池沼,起楼台,一造三改,所费无算。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奇峰怪石,重价购来,绿竹万竿,亲手栽植。器用则檀梨文梓、雕漆枪金;玩物则晋帖唐碑,商彝夏鼎……
从中也可看出,袁枚对园艺也颇有一些见地。
家境一般,又因为改建随园华光了积蓄,按理来说,袁枚在随园的生活应该并不那么如愿。
可事实恰恰相反,改建后的随园更是被袁枚打造成了“农家乐”,集餐饮、娱乐、文化为一体,其商业头脑可见一斑。
前前后后,十年时间,随园终于改造完成,他把四周围墙拆了,并在随园大门挂上一副对联: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这次营销可以说是极为成功,很快,经过精心改造的随园成为了南京著名景点,每逢佳日,游客不绝,也成为远近文人墨客集会的地方,袁枚作为随园主人,又因之前的文名,其名声也是越来越响。
而更绝的是,他因为本人好美食,又爱收集食谱,对美食颇有见解,平常和名厨交流甚广,俨然如今的“美食博主”,在随园建成之后,南京城赫赫有名的名厨王小余自愿入园,成了袁枚的厨师。
这样一来,“随园餐厅”也就开张营业了。
很快,随园惊震江南,上至达官显贵、骚人墨客,下至中产阶级、市井平民,无不以“曾入随园品菜”而自得。
而袁枚,据收藏的食谱和与大厨切磋的心得,撰写了一本《随园食单》,简单说就是一本菜谱,搜罗百种菜肴,从山珍到海味,从小菜到粥饭,字字巨细。
比如,如何煮茶叶蛋:
鸡蛋百个,用盐一两,粗茶叶煮,两枝线香为度……
不仅讲菜肴之做法,也讲了许多关于烹饪的至理真经,比如如何上菜:
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比如如何配菜:
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
从古至今,文人之中好食者不少,北宋有东坡,近代有大千,可能像袁枚此般,却无二者。
随园的生活正遂了袁枚的夙愿,每天过着山水画般的日子:
每日晨起,吸花中甘露,香生肺腑,凉沁心脾,自谓胸膈间有飘飘欲仙意……
而他还有一个爱好,也在这随园之中大放光彩。
袁枚爱书,小时家贫,常常借书来读,因此留下了千古名句:书非借不能读也。
而在随园之中,他修建了多个藏书堂号,网罗天下好书,尽藏之。随园整个藏书量竟高达40万卷,或许是历史上名列前茅的私人藏书家。
满园都有山,满山都有书。藏书阁成了随园中一道亮丽的景色,文人雅士竞相前往品读,日日把书林下,何其自在: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寒夜》
藏书是袁枚的一大爱好,而更让人敬佩的是,作为藏书人,袁枚却又有散书的豪举。
自古以来的藏书家,都无比惜书,唯独袁枚大不一样,他年老时将藏书散之一空,并专门写了一篇《散书记》:
余所藏书,传钞稍稀者,皆献大府,或假近宾朋,散去十之六七……
袁枚说此举原因有二:其一,散书可以更好地保护书籍;其二,散书是为了能更好地读书。
智者不藏书,三国儒将周瑜深谙此理,“读完一卷烧一卷,反而都牢记于心”家中书房空无一卷。袁枚爱书,自然不会让藏书毁之一炬,最好方式便是“散”,既敦促自己,又惠及别人。
袁枚的中年时期,大都在随园度过,而近晚年,却开始游走天涯。
六十岁后,表弟劝他,他作诗答:
看书多撷一部,游山多走几步。倘非广见博闻,总觉光阴虚度。
也正是在游历之中,袁枚的诗文之风渐渐成熟,在当时的文坛独领风骚。
清代文坛考据成风,有人要学汉人作诗,有人要学唐人作诗,有人宗唐,有人宗宋,各派吵吵嚷嚷,争吵不休。
袁枚自是其中清流,他反对一味模仿,反对诗文流于形式,而热衷于借诗文抒发个人真实情感,于是“性灵派”应运而生。
对性灵的解释,袁枚也有见解:
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袁枚的诗也广为流传,得到了无数文人的拥戴: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苔》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十二月十五夜》
诗作频出的袁枚迅速崛起成为“乾隆三大家”之首,出版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文集,人人争相品读:
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
年过七旬的袁枚依然脚步不止,79岁三游天台山,80岁游吴越,81岁出游吴江。他在万里河山中,似乎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江山朗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袁枚,亦把自己当做是世间的闲人。
直到82岁那年,袁枚腹疾不愈,赫然去世。
纵观袁枚一生,不由让人好生羡慕。
他诗文兼善,颇有著述传世;他游历天下,遍识人间美景;他热衷美食,饱尝口腹之欲;而他最大的成功,大概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了一生。
或许,除了诗人、文学家、美食家之外,袁枚还是一个生活家。
他抽离官场后,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属,他是一个山林散人,是一个饕餮吃货,是一个逍遥书生,是一个性灵诗客,亦是一个游走天涯的江湖浪子。
袁枚曾写过一副对联,或是他一生的写照: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回头再看,他为何辞官,又为何重金建随园,其实个中缘由何其简单,袁枚所做一切,都不过是因为他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