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梅后,气温一路走高,中华老字号光明邨大酒家开设的首个社区助餐点营业时间越来越早。上午不到10点,在排队点餐的老人就已经从打菜窗口一路排到丽园路上,服务员及时地将站在店门口的老人引进门内,让大家进来吹着空调歇歇脚。
近年来,上海着力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做实“15分钟养老生活圈”。以“桌边”为例,“十四五”以来,上海累计建成社区长者食堂405家。中心城区老龄化程度高、物理空间尺度小,因而黄浦区在过去几年深耕送餐上门服务,这种套餐式“大锅饭”之上,其实老年人也期待能有更加精致、更多选择、可以打开社交界面的用餐方式。
瞄准老人需求,打浦桥街道与光明邨合作推出社区助餐点,仅仅70平方米的空间,平均每天接待超过200名食客,他们绝大多数是生活在周边社区里的老年人,对于老字号有感情,同时他们持有的黄浦区“五边十色”助老服务卡还可以打八五折。开业刚满半个月,这个味美价廉的助餐点已成“网红点”。
食堂独有的亲切感
助餐点面积不大,点菜、结账、就餐,结构一目了然。不过,在这一方有限的空间里,每天都能提供14到16个菜式,满足大荤、小荤、素菜、主食的饮食结构。昨天,单价最贵的菜式是水煮牛肉,一份15元。
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老年食客们选择小荤的是主流,特别是大白菜肉丝、芹菜干丝肉丝这类荤素搭配的菜肴,往往一买就是两顿饭的分量,这样晚餐也有了着落。11点半前,居民们打包带走的居多,11点半以后,堂食的客人们几乎把助餐点坐满了。
光明邨助餐点的现场负责人陈威,脾气好到有些“没原则”,因为他觉得“老人们太可爱了”,提意见或点赞都十分直接。比如,助餐点的营业时间是10点半,不到10点已经有老人在排队,那就开张;食客想打包,用自家饭盒还是一次性饭盒,都行得通。只要是合法合理的需求,在这里有求必应,这也是“食堂”独有的亲切感。
一路“暖”到助餐点
在排队通道旁的墙面上,贴着助餐点微信群的二维码,扫码入群便可知未来一星期内的每日菜式。据悉,这是试营业几天以后才出现的线上服务。
就在上个月,打浦桥街道发布光明邨助餐点的开业预告,顿时就在各个居民微信群里火热传开,开业当天的队伍一度排到了远处的路口。在试营业的几天里,街道工作人员与光明邨也在不断优化功能与服务。
比如,由于助餐点离光明邨配餐中心近在咫尺,助餐点的菜?/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