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20日晚上9点左右,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况的激烈时刻,一份来自前线的绝密电报被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中。毛主席看后紧皱眉头,立即说道:“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代号701的遗体给抢回来!”
师长徐信在接到由毛主席亲自下达的命令后,当即对下属下达了死任务:“抢不回来,小心你们的脑袋!给你200人够不够?全军的炮火都由你们支配!”
那么这位代号701的人究竟是谁呢?他做了怎样的事情能让毛主席说出这种话呢?
701是志愿军战士邓仕均的代号,他1916年出生在四川苍溪一个贫苦的家庭中。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解放苍溪后,红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土地,并建立起苏维埃和群众组织。
此时的邓仕均已经16岁了,他知道自己想要摆脱贫苦的生活,想要和父母过上好日子就要出人头地,于是他参加了儿童团,不仅站岗放哨、刷标语,还积极参加开展禁大烟活动。
根据地扩红的时候,邓仕均瞒着父母和叔叔邓元生以及堂弟徒步走了30多公里的路,抵达一个小镇子参加红军。
邓仕均先后担任过勤务员、通信员等等,在某次战斗中,邓仕均和战友们向敌人发起猛烈地进攻,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右脸颊,顿时鲜血直流,看上去十分严重。尽管如此邓仕均也拒绝下前线,最终凭借着超强的意志力和战友们攻下了敌人的阵地。
后来邓仕均也当过司号员和护理员,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能干得很好,他还会趁着空闲时间帮炊事班洗碗做饭。由于邓仕均作战英勇、勤劳勇敢且机智灵活,因此在1935年2月的时候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中的一员。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邓仕均所在的部队也被编入右路军,也就是由毛主席所率领的队伍。
过草地的时候,邓仕均准备了十几斤粮食,但在草地走了一个月的时间后,他发现自己准备的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吃,刚开始他每天只吃一碗面,到后来只能吃一把炒面,再往后连炒面都没有了,他只好将牛皮带放进火里烤着吃。
1935年9月16日,邓仕均所在的部队和国民党新编第14师鲁大昌部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在我军的进攻下,于17日凌晨3点左右成功攻下腊子口,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甘陕的通道。
1936年11月21日,邓仕均参加了红军长征胜利后的第一场仗。当天黄昏红军从北边进攻山城堡,敌军慌忙逃窜,我军也没有打算放过他们,将大部分敌军压缩在山城堡西北处的山谷中。
而此时的邓仕均则冲在队伍的最前方,他英勇杀敌,面对敌人毫不畏惧。打到22日上午9点的时候,我军已经歼灭敌军一个多旅的兵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红军主力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邓仕均加入了第115师,不久后他跟随第115师前往抗日前线,参加了十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
平型关战斗结束后,第115师主力部队进行转移,邓仕均则被留在晋察冀军区,随后被编入四分区第五团,也被称为“老五团”。
“老五团”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吧?这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抗日战争期间,当地的老百姓曾唱过这样的歌谣:“北有老三团,南有老五团。杀敌显威力,鬼子心胆寒。”
1938年,日军集结3万多人的兵力,兵分九路朝晋察冀边区发起进攻,分区学兵营被敌军压迫导致后退。邓仕均所在的连队奉命前去支援,和据守在南坡村的日军形成对峙的局面。
上级下令一定要在这天晚上拿下南坡村,然而战士们不管怎么找,也没能在南坡村的高地上找到一条道路。连长见状说:“我建议现在连夜迂回25公里发起进攻,只有这样才能营救晋察冀边区的战士们。”
此时的邓仕均已经是排长了,他听了连长的话却有些不赞同,他说:“我认为现在应该攀岩悬崖峭壁,发起突然袭击,我可以带领全排的战士在前面开路!”
连长听了邓仕均的话有些沉默,他知道这是用时最短,但却是非常困难的办法,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也没得选。于是连长经过一番考虑后,最终决定采纳邓仕均的意见。
这天晚上,据守在山头的敌军认定我军是攻不上来的,因此放松了警戒。邓仕均趁机率领战士们攀上悬崖,随着一阵阵枪声的响起,敌军一个小队的兵力全部被歼灭。第二天拂晓,八路军大部队顺利发起猛烈的进攻,成功消灭300多名日军。
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了百团大战,娘子关也成为破袭正太铁路的重要目标。邓仕均率部趁着天黑成功渡过温河,准备向据守在磨河滩火车站的敌军发起进攻。
谁曾想就在这个时候,一列载有700多名日军退伍兵的火车从西缓缓驶来,除了这700多名退伍兵外,身后还跟着一列运载武器弹药的装甲车,敌我双方的兵力也瞬间发生改变。
在三面受敌,一面临水的情况下,邓仕均不顾身上多次负伤,坚持指挥战士们退到磨河滩村,依靠周围的民房和日军进行战斗。经过整整5个小时激烈的战斗后,我军成功打退日军10次进攻,毙伤日军200多人。
尽管我军成功歼灭如此多的日军,但我军的伤亡也是非常大的,战士们趁着夜色进行突围,当他们返回主力部队后,全连仅剩下17人。
战斗结束后,一连荣获“血战磨河滩英雄连”的称号,而邓仕均也被授予晋察冀边区“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
在残酷的战争岁月里,邓仕均曾负伤12次,并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考验。
有一次,有1500多名敌军兵分7路将一连团团包围起来,邓仕均知道后立刻率领一个排的兵力进行三次突围,毙伤敌军30多名,这才成功冲出了包围圈。
另一次则是在1943年4月,“老五团”决定拔掉南甸堡垒据点,邓仕均不顾里面有毒气,硬是第一个冲进碉堡,这也导致他的右肩被日军的子弹打伤,一时间血流不止。
邓仕均身负重伤也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和战士们继续战斗,直到战争胜利。
1943年秋天,邓仕均因为受伤住进了花木后方医院。某次日军进行“扫荡”的时候,刚好是邓仕均疟疾发作的时间,他也因此在转移的过程中掉了队。
日军在进行“扫荡”的时候发现了邓仕均落单的踪迹,便开始漫山遍野地搜查起来。就在这个时候,正带领乡亲们进行转移的农村妇女戎冠秀发现了受伤的邓仕均,戎冠秀一把抓住他,说:“同志不要怕,我是自己人,快跟我来!”
裹着小脚的戎冠秀半是搀扶半是背着邓仕均,踉踉跄跄地向半山腰的某个山洞爬去,但是这个山坡斜面呈60度,洞口距离地面有将近3米高,身患重病、身体十分虚弱的邓仕均怎么爬也爬不上去。
重磅来袭“家乡互娱确实是有挂”!(其实确实有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