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吃饺子的来历及习俗
过年吃饺子有什么寓意?
寓意为“更岁交子”,“子”即为“午夜子时”,“交”和“饺”为谐音,有“喜庆吉祥”和“幸福团圆”的含义。
过年吃饺子,预示着吉祥如意、辞旧迎新。
过年吃饺子是源于东汉末年,起初的饺子形态并不是现在这种形态,而是类似于混沌状,是由明医张仲景发明的,直到唐朝饺子才慢慢衍变成现在这样捞出来吃的,下面就让我大概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民谣是因为饺子最初并不是达官贵人饭桌上的主食,而是冻伤老百姓的救命药!饺子的由来是明医张仲景在担任长沙太守期间,发现他治下的百姓很多到了冬至都被冻伤耳朵,所以让人把各种驱寒的药材和羊肉放在锅里煮,最后把这些驱寒的药材和羊肉包在面皮里,再放到锅里煮,煮熟之后盛出来发给冻伤耳朵的百姓,这种类似现在混沌的汤就是饺子的最初形态。
唐朝时期饺子是盛出来吃的!直到唐朝时期,饺子才被盛出来吃,而不是像混沌一样连汤水的,而且那个时候饺子还不叫饺子,直到宋朝时期,饺子才被称为“角子”,而现在饺子的这个称呼也是由“角子”转变而来的。但是饺子真正被大众广泛接受,并且作为过年之时的主食还是从明朝开始的,从明朝开始,饺子成为了过年的象征,每逢过年必吃饺子。
好吃不如饺子,坐着不如倒着!严格意义上讲,过年期间吃饺子是从明朝开始的!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有什么意见,欢迎大家到留言区留言!
我是历史白话君,欢迎大家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在东汉时期,我国有一位名医,叫张机,字仲景。他的医术十分高明,那时候的老百姓生活疾苦,尤其是冬天,耳朵都有冻伤,冻坏的,于是张仲景,就用面里面包上了羊肉和姜,这两样食材都是驱寒的,那时候饺子叫“娇耳”,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就称为了饺子。
我们这里过年不一定会吃饺子的!
特别是大年三十日的中餐(正餐),几乎是没有人家吃饺子的。席上菜肴很丰盛,肉(猪肉),鱼,鸡,牛肉,羊肉,猪肚等几乎家家都上,总共有十大碗菜。但狗肉过年是不上席的。
正月初一早餐,全家团聚,装满一碟子零食(现在都是买的,过去生活艰苦,大多是自做的),一壶自家酿的湖之酒(现在大多也用瓶装白酒了)。人口多的家庭,下一面盆面条(现在花样多了,有的吃饺子,有的吃炖鸡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有讲究说法的。如吃面条表示——今年顺顺利利,好日子长长久久。吃饺子表示——全家和和睦睦,团团圆圆!…………
过年吃饺子,只是地方习俗而已,有些地方就不吃饺子。
吃饺子和吃其它东西一样,都是为了讨个好彩头。
饺子寓意家庭团圆,和美顺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