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舒志娟/文 高素英/编辑
“没有什么所谓的‘黑马’,大家实力都强,我只是用20年的坚持,完成了自我超越”。这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项目女子100米栏冠军获得者刘景扬在回应媒体采访时的肺腑之言。这也是笔者在向“灵光”提问后,AI与人类对话的精彩呈现。
一个上线仅四天下载量就突破百万的AI助手,一路冲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第六、工具类免费榜首位。那么中国AI为何跑出了全球加速度?这不禁令外界感到不可思议,就连业内人士也纷纷下载一探究竟。原来很多神奇都藏在未知的细节里,“像素风是怎么生成的”、“如何向盲人描述红色”、“介绍一下银香囊”……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正是因为“灵光”乍现而变的简单。
蚂蚁集团CTO何征宇(右)、蚂蚁灵光负责人蔡伟(左)
当前AI行业从“模型炫技期”迈入“实用刚需期”,用户也从早期的对话流畅转向了“真问题”的解决。灵光的出现引爆了AI的下半场,在这场格局变革中,“生产力入口”成为新的战略焦点。字节系通过内容型AI,以娱乐化、陪伴式体验满足用户精神需求;阿里系则以“灵光”开拓工具型AI,切入效率提升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满足实用需求与效率诉求。这一格局不仅推动技术迭代与体验升级,也为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在业内看来,未来25年,变革不会停下脚步,但变革背后的引擎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AI将会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随着“灵光”等产品的快速崛起,AI入口竞争已进入“超级App+生态协同”的深度整合阶段,一场以技术普惠为底色、以生态构建为壁垒的产业竞速赛,已悄然开启。
入口争夺 实用是关键
AI to C端入口的竞争进入全新阶段。近日,阿里系两大AI产品密集落地,引发广泛关注。11月18日,蚂蚁集团推出基于全代码生成的AI助手“灵光”,凭借“灵光对话”、“闪应用”与“开眼”三大核心功能,特别是在指令清晰、网络稳定等理想条件下,30秒生成个性化应用的创新能力,圈粉无数。几乎同一时间,阿里巴巴上线定位为“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千问APP,瞄准未来AI生活入口。两款AI应用的相继登场,将中国AI市场的C端入口争夺推向以“生产力”为核心的新赛道。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型的迫切需求。据蚂蚁集团披露,截至11月22日,“灵光”上线仅四天下载量便突破100万,这一增速超越多款全球现象级产品。
快速破圈背后,是AI行业竞争逻辑的根本转变:“生产力入口”正取代传统的“交互入口”,成为新的战略高地。“灵光”通过大幅降低使用门槛,让用户无需代码基础或专业知识,仅凭自然语言即可将AI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工具”。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这一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蚂蚁灵光负责人蔡伟表示,当用户提出“做一个养车费用统计工具”需求时,系统能在30秒到1分钟内生成功能完整、直接使用的个性化应用。如果觉得界面不满意,只需说一句“改成科幻风格”,界面立即转变为黑色背景与绿色代码瀑布流的样式。
这一技术突破,源于代码自动生成与多智能体协同调度能力的重大革新。蔡伟指出,传统应用开发需要产品、设计、研发等多角色协作,而如今借助"灵光"平台,用户仅需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即可完成全流程开发,真正实现了从专业技术到普惠能力的转化。
蚂蚁集团CTO何征宇表示,蚂蚁始终坚持“用前沿的技术做普惠产品”的初心。在AGI时代,这一理念体现为持续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门槛,让AI技术真正赋能每一个普通用户,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实质性进步。
随着更多玩家加入,AI to C入口争夺战已全面展开。分析人士指出,2025年AI应用赛道正经历关键转型:从早期的“技术测评”转向“实质生产力”的构建,通用对话的场景化落地能力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在此趋势下,阿里系形成清晰的AI矩阵,“灵光”主打垂直场景即时工具创造,“千问”则聚焦通用生活服务,二者共同覆盖从日常需求到个性化生产的全场景,有望在激烈的AI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南北双雄”差异化深耕
面对一众先行者,蚂蚁“灵光”是否起步过晚?这一问题背后,折射出行业对AI to C赛道竞争格局的重新思考。
何征宇认为,与其他公司采用“赛马机制”分散资源不同,蚂蚁选择将有限力量集中投入于明确方向,通过团队协同实现重点突破。这种聚焦与协同,正是蚂蚁敢于推出创新产品的核心支撑。
“AI大模型仍处于高速发展早期,短暂的领先优势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蔡伟看来,这个赛道足够宽广,模型能力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而早和晚都是相对的,重要的是选准方向,基于技术能力持续向前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在技术架构上,“灵光”并非依赖单一模型,而是采用“百家饭”式的模型融合策略。该体系以蚂蚁自研的百灵大模型为核心,整合了多领域优质模型,形成“1+N”的模型生态。这一架构既发挥了其自研技术的竞争力,又能快速融合外部模型在特定场景中的长处,为产品的全模态功能提供了稳定而高效的技术支撑。
随着灵光、千问为代表的阿里系产品快速崛起,中国AI to C领域,“南阿里、北字节”的差异化路径逐渐清晰。
一位不愿具名的科技公司相关人士指出,对于行业而言,灵光的爆发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谁能更快地将大模型的能力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谁就能握住通往AI下半场的入场券。字节系的核心是“流量聚合与分发”,AI作为内容生态的延伸,聚焦娱乐、信息入口,目标是延长用户停留时间;阿里系则基于“民生服务基建”(电商、金融、本地生活),将AI视为服务能力的升级,聚焦生产力、生活入口,其两大通用AI助手——阿里千问与蚂蚁灵光,激活了庞大的“效率提升”需求,核心是解决用户实际问题。
这种差异并非优劣之分,而是不同生态基因的自然延伸,是当前阶段国内AI to C应用两种特色鲜明的模式探索。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这种路径分化是AI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两者分别覆盖“精神消费”与“办事刚需”,形成差异化竞争,标志着行业从早期的“流量混战”进入“价值深耕”的发展阶段。
不过,何征宇并不认同以单纯“竞争”视角审视当前市场。他称,AGI带来的机遇远超当前市场规模,若将其比作互联网级别的技术革命——互联网已释放三十年发展红利,而AGI自2022年ChatGPT发布至今仅三年,整个产业仍处于非常早期的探索阶段。在他眼中,当前所谓的“竞争”,更像是不同团队在广阔可能性中的多元尝试,未来仍有巨大的合作与发展空间。
生态协同加速商业落地
随着AI to C竞争进入深水区,巨头之间的较量不再局限于市场份额与技术参数,正演变为一场围绕生态体系与商业模式的全方位竞争。不过,整体来看,大模型应用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各大厂商虽展现出坚定的战略投入决心,但在商业化落地、具体路径等核心问题上,仍在摸索前行。
关于商业化进程,蔡伟表示,从3月立项到11月上线,灵光当前的核心目标是创造足够的用户价值。在他看来,当用户黏性和使用频次达到一定水位,商业化会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何征宇的比喻更为形象,灵光上线才两天,是刚踏入新赛道的选手,但也在用户们的喜爱中持续打磨能力、积累经验,而非急于追求商业化成果。他坚信,AGI时代将诞生区别于传统模式的全新商业模式,这需要整个行业共同探索与培育。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护城河是建立在“网络效应”之上,而进入AI时代,竞争壁垒已升级为“数据+模型+生态”的智能飞轮。具有丰富场景与海量用户数据的平台,能够训练出更精准理解场景的模型;更智能的模型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参与;而用户的持续交互又会产生高质量数据,反哺模型持续迭代。当这一飞轮与平台的商业履约能力(如支付、线下服务)相结合,所形成的竞争壁垒,将形成纯技术公司难以跨越的护城河。
值得关注的是,灵光此次选择以独立App形式亮相,而非嵌入支付宝生态。何征宇解释,这一决策是基于产品逻辑的审慎考量。目前支付宝下拉入口已具备AI功能,但用户感知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蚂蚁的AI能力已渗透到多款产品中,灵光需要保持独立发展节奏,避免“为了AI而AI”的产品定位。
他进一步称,未来,灵光有望接入支付宝的支付、医疗、本地生活等服务,构建“工具生成—服务落地—支付闭环”的完整链路,强化用户粘性。此外,将发力用户共创生态,目前闪应用的分享、托管功能已在规划中,有望形成“用户创造—分享—消费”的生态闭环,释放更多长尾需求。
在业内看来,AI入口之争将进入“超级App+生态”的深度博弈阶段。未来,“灵光”若能深度打通支付宝小程序、支付、信用体系,将有望实现从生成应用到商业小程序的一键转化,完成从工具到商业价值的闭环跃迁。与此同时,其他头部厂商也将快速把“生成式能力”融入支付、社交、地图、电商等核心场景,以生态协同构建用户黏性与竞争壁垒。这场围绕生态整合与价值闭环的终极角逐,将重新定义AI时代的商业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