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课堂,
智探教学新途
——王乐芬特级教师工作室第十八次研修活动圆满举行
2025年10月20日下午,王乐芬特级教师工作室第十八次研修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回字形空间顺利开展。本次活动以“借AI之力,推教学新窗”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小学低段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探索更具活力、更富智慧的教学新路径。
温馨一幕: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活动开场之际,主持人瞿巧华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一份珍贵的记忆——2018年1月13日,陆虹老师送教送培丽水缙云,瞿老师兴致勃勃追随着陆老师听主题报告深受启发。会后还请教了许多作文教学的“奥秘”,无比受益,也念念不忘。
名师示范:
巧借会意字AI赋能识字课堂
妙设情境逻辑趣启学生思维
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陆虹老师带来了一节极具启发性的示范课《日月明》。本节课精准聚焦于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以内涵丰富的“会意字”为核心载体,生动诠释了如何在AI赋能下,让汉字教学联结生活经验,提升识字趣味,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
精彩瞬间
在这堂充满智慧与活力的课上,学生们思维火花迸发,提出了“日+月=明,那‘明’是什么意思?”“‘双’到底是不是形声字?”等充满童真与思辨的问题。这些精彩的生成,正是AI赋能下低段语文课堂最动人的图景——技术激发了好奇,引导催生了思考,一堂传统的识字课也因此升华为一场充满启发性的探索之旅。
专家引领:
聚焦读写融通践行迁移教学
深化课堂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随后,陆虹老师精彩开讲,以《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三要诀》为题,为在场老师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在本次研讨中,陆虹老师就低年级语文如何落实“学科实践”分享了精辟见解。她提出三大要诀:首先,以核心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其次,设计具身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将学习与生活深度融合;最后,通过拓展作业这一“延伸纽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与交流能力。陆老师强调,这三者共同作用,方能推动语文教学从知识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生活。她特别指出,AI技术是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华丽转身的关键支点,能够有效撬动学生读写能力的整体跃升。
学员展示:
研《司马光》课例夯实基础
创设云展情境延伸个性表达
本次“学员风采”环节中,饶馨月老师执教的《司马光》一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技术赋能与人文素养深度融合”的优秀范本。
她通过AI创设阅读展览情境,以朗读为阶梯,引导学生从读通走向读出节奏,通过圈画五个表示人物的词让学生品味文言精妙,课程结尾,通过链接司马光成年后的“清贫宰相”“诚信卖马”等事迹,以及曹冲、文彦博等聪慧儿童故事,构建了“美好人物”群像谱系。“观展互动”区的预设,则将学习延伸至课外,鼓励个性化表达,使“云展厅”成为学生自主交流的平台。
该课程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更在学生心中植下了文化传承与思维创新的种子,充分展现了执教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力。
导师指引:
锚定智能方向明晰教学路径
拥抱技术赋能实现因材施教
王乐芬特级教师为本次研修进行了高位引领。她以《司马光》为例,精辟地指出未来课堂应具备三大特质:
以项目驱动学习真实发生:用“美好人物云展厅”等核心任务贯穿全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有效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以技术赋能让文化贴近时代:巧妙运用AI溯源汉字,使古老会意字可视可感,让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活”起来。
以思维发展让经典照亮人格: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感悟人物品格,实现文言文教学“教文化、教思维、教做人”的有机统一。
本次活动还吸引到马骉总校长的参与,他高度赞誉了活动的创新价值,并深刻指出,AI的定位是助力教师实现“因材施教”与“精准教学”的强大工具,而非替代。他鼓励教师们积极拥抱技术,探索智能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新路径。
本次研修活动生动展现了AI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样本,为探索未来教育形态提供了宝贵支点,也点燃了教师们迈向智能教育新阶段的实践起点。
文编:吴 颖 陈 瑶
摄影:詹 烨 陈雨荷
一审:瞿巧华
二审:王乐芬
来源|会阅读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