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茶界泰斗“复活”做品牌代言?10月14日,一段由AI生成的视频引发热议。
已故8年业界泰斗
被AI“复活”打广告
张天福是我国著名茶学家、制茶与审评专家,1910年出生于上海,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茶文化传播工作,以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模式来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开创茶叶科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先河,推动制茶从手工走向机械,曾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技术顾问、中国茶叶学会荣誉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誉为中国“茶学界泰斗”“20世纪十大茶人”。
图源:南京农业大学网站
据媒体报道,张天福已于2017年6月4日上午9点22分逝世,享年108岁。
然而,近日有媒体发现,已离世8年的张天福竟出现在商业广告视频里为茶企代言,并自称:“我活到108岁,试茶80多年了……”
视频发布账号归属福建张天福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承认,视频系AI制作。
对此,张天福遗孀张晓红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张天福生前友人认为,AI制作视频是冒犯逝者。张天福之子张德友曾授权茶企制作视频,他表示,已被主管部门约谈。
有律师指出,若家属认为视频内容侵犯逝者形象,平台方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律师:“AI复活名人”视频
侵权的可能性很大
名人遭AI“复活”并非个例。近年来,有人用AI“复活”乔任梁、李玟等已故艺人,艺人家属都明确表示反对。天元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昀锴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情况已经对近亲属造成了精神伤害,“AI复活”视频侵权的可能性很大。
在我国法律框架下,逝者的肖像权并不会随生命逝去而消失。2020年修订的《民法典》第994条规定,配偶、子女、父母或近亲属有权对逝者的肖像权等人格权益受侵害的情况主张民事责任。
“亲属与逝者共同生活,会形成一种精神利益。即便逝者不在了,也不能对家人造成精神伤害,这属于我国法律保护的精神权利。”李昀锴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AI视频创作的初衷并非恶意,也可能构成侵权,尤其是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李昀锴指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自媒体往往被视为具有一定商业性质的主体——因为只要视频有流量,就可能获得收益,还有曝光分成、礼物打赏等机制。“这类行为通常难以被认定为单纯的个人使用。”
对于“AI复现人物”行为的边界,李昀锴给出了两个相对明确的判断标准:第一,看是否违反了本人或近亲属的意愿;第二,看该行为是否带有商业性质、属于公开发布还是私人使用。
除了普通用户,提供AI技术的平台也有义务采取保护措施。平台在处理逝者形象时应获得近亲属授权;同时,在用户协议中应明确进行风险提示。如果接到逝者家属投诉,还需及时屏蔽或下架相关内容。
AI“复活”背后的
伦理与法律之问
回到这则“代言广告”上, 这段视频给人的感受非常复杂:不只是令人愤怒,也不仅指向一家企业的不当营销,更折射出人工智能时代一个深刻的伦理困境:当技术可以“复活”逝者,我们究竟该守护什么样的尊严与边界?
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课题,但也确确实实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像一个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从方方面面发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比如,先不论是非,单说情感与社会心理层面,当AI能“复活”逝者,我们是在纪念,还是在否认死亡?而当逝去的人们被AI活生生地重现在日常信息流中,必将冲击社会对“死亡观”的传统认知,那种对逝者宁静与尊严的基本敬畏也将被打破。
更何况,被AI“复活”的逝者出现在商业宣传里,向我们提出了新的商业伦理问题。就常识而言,逝者是不能被“消费”的,但这种“复活”算不算“消费”?
要知道,AI可以重生影像,却无法再现灵魂。任何以“纪念”为名的商业运作,一旦越过伦理底线,都是对人类情感的轻慢。
同时,法律相关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从法律角度看,用AI“复活”专家名人等进行企业品牌宣传,其内容真实与否,需接受我国广告法的严肃审视。我国民法典更明确规定,自然人去世后,其姓名、肖像、名誉等人格利益仍受保护,其近亲属有权依法维权。也就是说,逝者并非“无主之物”,其形象权与名誉权的延续性在法律上是存在的。
然而,AI生成带来的新问题是,这种“再造”的形象究竟属于谁?若企业持有“张天福”品牌商标,是否就等于可以复制张天福本人的音容笑貌?若家属间存在授权分歧,该听谁的?若AI形象在网络传播,平台是否有及时标注甚至删除的义务?
回答这些问题看似不难,但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尚未明确规定。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虽然要求标识AI生成内容,但对“复现逝者形象”的使用场景也无专门条款规范。
这意味着,一旦AI工具被用于“数字复活”,监管往往只能事后介入,而无法事前预防。什么是“AI复现”,什么程度构成“侵权”?这些都需要在立法层面未雨绸缪。而在法律暂时的空白地带,是否应由平台及时承担起道德自觉的主体责任?
“AI复活逝者”不是个例,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实。因涉及专家名人逝者尊严,此次复活事件成了争议话题。但如果是普通大众呢?如果是与逝者高仿的数字人呢?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实际也是全球范围内都须共同面对的AI伦理治理难题。
AI技术的诞生,让人类有了与过去对话的新方式,也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伦理考验。科技可以创造新的数字生命,但不能损害生命的基本尊严。科技越是引发巨变,人类越要时刻保持自省,否则人类文明将饱受质疑。
或许,面对即将汹涌而来的巨变,人类社会势必在包括伦理在内的各个方面做出重大适应性调整。但即便如此,也应尽力有序应变,无论在商业营销还是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都当坚守那些最重要的良知与底线。只有如此,AI时代的人类文明,才不会失去温度。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新华网、中国青年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京农业大学网站、人民网福建、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