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龙翔
编 辑 | 李楠
近日,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Fermi公司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这家成立于2025年1月的AI基础设施企业,上市首日股价飙升54%,就在美股经历黑色星期五之时,Fermi逆势飘红,上涨8.63%,市值一举突破1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0亿元)。
而令人惊讶的是,Fermi公司不仅尚未产生任何营收,还在今年6月报告了640万美元的亏损,且公开宣布未来12个月内预计仍不会产生收入。
Why?
Fermi的创始人团队深厚的政治背景被视为其重要优势。公司由前美国能源部长里克·佩里(Rick Perry)联合创立,这位前德州州长是核能和传统化石燃料能源的坚定支持者。与佩里一同创办Fermi的还有CEO托比·诺伊鲍尔(Toby Neugebauer),他是德州前国会众议员兰迪·诺伊鲍尔之子。
由于上述背景,Fermi宏大的AI基础设施蓝图更容易让资本相信。
而Fermi的独特之处在于商业结构——用能源和地产思维做AI基础建设,用金融结构放大算力供给的资产价值。换句说话,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算力公司,而是一个“AI算力地产开发商+能源整合商+金融资产打包人”。
算力的尽头是电力,这一观点逐步形成共识,高盛预计到2027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增长50%,其中60%的增长需通过新增产能满足;而到2030年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增长160%。
而能源是Fermi商业模式的核心。据悉,Fermi正在德州阿马里洛开发一个名为“斗牛士计划”的巨型AI与能源园区,这一项目占地约5000英亩,土地从德州理工大学租用。Fermi将其称为“总统高级能源与智能园区”,彰显其政治联系,并吸引AI客户部署GPU和服务器。
Fermi计划到2038年,公司预计提供高达11GW的电力,由核能、天然气和太阳能组合供电,首阶段目标是在2026年底前上线1 GW的天然气发电,相当于让20万辆续航500Km的电动车充满电,1万张4090满载运行10天的电力。
融资方式上,Fermi选择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结构”上市,投资者也可以通过REIT收益分红。这种模式在AI基础设施领域十分罕见,该模式使公司能够将绝大部分应纳税收入分配给股东,同时享受税收优惠。
可以发现,Fermi本质上是将AI数据中心“证券化”,它不是在卖算力,而是卖“算力地产+电力权益”打包的金融产品。
所以,在背景+模式的双重刺激下,资本选择疯狂涌。复兴资本(Renaissance Capital)高级策略师马特·肯尼迪评论道:“Fermi的IPO印证了当前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正掀起‘淘金热’,这里就像一座‘现金喷泉’。”
而速途网认为,Fermi的商业模式,提供了解决算力发展的思路,稳健和长线资本,可能更为看中。
中国的算力市场同样汹涌向前。根据IDC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160亿美元,同比增速超过100%。IDC预计,到2029年,中国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超过1400亿美元。
随之而来的是能源的需求激增,IEA预测,到2030年,中国因AI数据中心带来的电力增量约175TWh(亿千瓦时),较2024年增长170%,且中美将占到全球电力增量的绝大部分。
所以,算力+能源的协同发展议题同样适用于中国。Fermi的IPO展示了AI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种可能路径,也对中国AI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
1. 打通社会资本的“任督二脉”
传统的AI数据中心是以项目投资形式存在,是巨头公司或顶级风投的“游戏”,动辄数十亿的资本开支将绝大多社会资本拒之门外。借鉴REIT模式,通过将重资产(电厂、数据、芯片、楼等)打包为“AI基础设施信托基金”,拆分成一份份标准化的基金份额,在公开市场上交易。
这相当于为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能用几千、几万元“众筹”参与千亿级别的AI基建项目,共享其长期收益。Fermi的百亿美元市值,正是靠海量中小资本的涌入支撑起来的,而中国同样不缺热情的投资者。
2.通过融合“电力金融+算力金融”实现长期发展
Ai基础设施发展是“坡长雪厚”的长期赛道,其长期稳健发展,可以尝试“能源公司+云计算企业+金融机构”共建的方式。比如:
共建模式奠定了长期发展能力,由REIT模式吸引长线资本,通过REIT上市,后续还可以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持续从资本市场输血,支撑AI基建可能长达十余年的建设周期。这种融资能力,是传统靠自身盈利滚动发展或单一依靠银行贷款的企业无法比拟的。
当前我国的AI基建,主力多大是政府引导基金、国有企业和互联网巨头。这种模式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面临资金压力大、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REIT模式提供了“国民共进”的新思路。
比如,中国的“东数西算”工程在西部能源富地布局了大量数据中心集群,可以探索将已建成、已有稳定现金流的数据中心资产打包成REITs上市。
对于我国而言,这一模式的精髓在于: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通过金融创新调动全社会的资本力量,共同构筑面向未来的AI基础设施。这或许是中国在AI这场全球竞争持久战中,既能保障算力供给,又能激活资本市场,实现科技与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