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首个诺奖揭晓,3位新得主开创了一个新领域!2位老诺奖得主寄语深圳学子:每一项伟大发现都始于此;AI时代,这个能力至关重要
创始人
2025-10-06 23:15:08

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Mary E. Brunkow(玛丽·E·布伦科)、Fred Ramsdell(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以及日本科学家Shimon Sakaguchi(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

获奖者们发现了免疫系统的“保安”——调节性T细胞,这种细胞能防止免疫细胞攻击我们自身的身体。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不仅开创了“外周免疫耐受”这一重要领域,也推动了癌症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进展。基于调节性T细胞的疗法正被积极探索,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也有望催生更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正在一一公布之际,深圳梦发现已有诺奖得主寄语深圳学子。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Tomas Lindahl )寄语深圳理工学子:永远不要停止追问“为什么”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里耶·瓦谢尔教授鼓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同学们去主动发现并挑战难题,“关键在于,在某个阶段,你会突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它。而且,这个问题最好有相当的难度,否则它早就被别人解决了。”

诺奖得主寄语深圳理工学子:永远不要停止追问“为什么”

日前,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率团访问英国,拓展国际科教合作,其间拜访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Tomas Lindahl )爵士,林达尔爵士接受了樊建平提出的近期访问深圳理工大学的邀请,他一直关心深圳理工大学发展,并为深圳理工的学子们发来寄语,勉励同学们保持好奇、持之以恒、勇于创新。

寄语文稿

寄语译文

致深圳理工大学全体学子:

我深感欣喜,看到如此多杰出的年轻英才,选择在这所卓越的学府求学,并投身于塑造未来的科学与技术领域。

拥抱好奇心的力量。每一项伟大发现——从DNA修复到未来医学,都始于简单的问题。要持之以恒,勇于创新,永远不要停止追问“为什么”。我的科研经历让我明白,失败不是挫折,而是发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为中国新一代科学家与创新者,请不要畏惧挑战,而要从中汲取经验,科技的未来取决于你们勇往直前的勇气。

祝你们好运,并祝愿你们取得圆满成功。

来源:深圳理工大学党委组织宣传部

大学杰出教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阿里耶·瓦谢尔教授在2025年度入学典礼上的演讲

鼓励同学们去主动发现并挑战难题

AI时代,培养自己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至关重要

2025年8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2025年度入学典礼,来自世界各地的46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齐聚神仙湖畔,踏上崭新学术旅程。

大学杰出教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里耶·瓦谢尔教授以自己独特的求学经历,鼓励新生们坦然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回忆自己进入大学时选择化学专业,仅仅是朋友一句“你的视力很好,应该去学化学”的玩笑话。然而,正是这种偶然的开始,引领他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他向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新生们说道:“我知道你们正为如何选课而烦恼,但事实上,这并没有那么重要。”

点击视频看演讲

观看瓦谢尔教授在典礼上的演讲

瓦谢尔教授提到,他在大三时,因一个研究酶的项目而偶然找到了自己毕生的研究方向,并立志要“弄清楚酶的工作原理”。此后,他幸运地成为最早利用计算机研究分子的学者之一,最终以开创性的“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方法”摘得诺贝尔奖。他鼓励同学们去主动发现并挑战难题,“关键在于,在某个阶段,你会突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它。而且,这个问题最好有相当的难度,否则它早就被别人解决了。”

面对当下人工智能的浪潮,瓦谢尔教授特别叮嘱新生:“我不是告诉你们不要使用AI,但请记住,培养自己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至关重要。绝不能仅仅依赖AI给出的答案,因为总有一天,你需要去引领研究,而不是让AI来主导一切。”

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在钻研学术的同时,积极建立友谊,拓展国际合作,享受学习之外的时光。

(内容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他们找到调控人体免疫系统的“秘密武器”!解读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需要精准调控,否则便可能攻击我们自身的器官。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玛丽·布伦科(Mary E. Brunkow)、索诺玛生物治疗公司的弗瑞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以及日本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共同荣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统如何避免攻击自身组织,守护人体健康的深层奥秘。

每一天,我们的身体都面临成千上万微生物的侵袭,而免疫系统正是抵御这些入侵的忠诚卫士。然而,有些病原体外形多变,甚至能伪装成人体细胞的“模样”,以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那么,免疫系统如何准确分辨敌我,做到既不放过敌人,也不误伤人体自身组织?

这三位科学家的答案指向了人体内的“调解员”——调节性T细胞。它能够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防止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组织。

“他们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免疫系统运作机制的理解,解释了为何大多数人不会患上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欧莱·卡珀如此评价。

调节性T细胞工作艺术图

1995年,坂口志文的研究向学界共识发起了挑战。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免疫耐受主要依赖“中枢耐受”过程清除胸腺内可能攻击自身组织的免疫细胞。然而,坂口志文发现,即便经过中枢耐受过程,仍有一部分具有潜在攻击性的T细胞会进入外周组织。

他首次识别出一个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它们能监测其他免疫细胞,确保免疫系统耐受自身组织,从而防御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这一发现为“外周免疫耐受”理论奠定了基础。

时间来到2001年,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在研究一种易发多器官自身免疫疾病的小鼠模型时,发现其病因源于关键基因Foxp3的突变。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人体内该基因的对应基因突变会导致一种罕见而致命的遗传性自身免疫疾病,即免疫失调、多内分泌腺病、肠病伴X染色体连锁综合征。该疾病会造成调节性T细胞功能缺陷,进而引发严重的自身免疫反应,累及肠道、内分泌腺和皮肤等多个器官。

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发现scurfy小鼠体内的变异基因Foxp3

两年后,坂口志文将这两项重要发现联系起来,证明Foxp3是调节性T细胞发育与功能的主控基因。缺乏Foxp3的小鼠无法产生功能性调节性T细胞,并迅速出现全身性自身免疫反应。这一关联性研究不仅确立了调节性T细胞的分子基础,也标志着该领域进入功能与机制系统解析阶段

如今,调节性T细胞已被公认为免疫稳态的核心调控者。它们如同体内的“巡逻队”,持续监控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确保免疫反应精准而适度,避免误伤正常组织。

有害的T细胞如何被清除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不仅开创了“外周免疫耐受”这一重要领域,也推动了癌症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进展。基于调节性T细胞的疗法正被积极探索,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也有望催生更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

从基础科学到临床转化,布伦科、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的研究,逐步精准揭开了人体在防御外敌与维护自我健康之间保持精妙平衡的奥秘,为呵护人类健康,书写下重要篇章。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文中图片均来自诺贝尔奖官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十年皖藏情,医路格桑花 | 从... 2025 十年皖藏情 医路格桑花 纪念安徽医疗援藏十周年 编者按:十年援藏路,一生雪域情。当江淮暖流...
旁白|直面达古冰川消失,是遗憾... 达古冰川是四川黑水县最为响亮的一张名片,也全县旅游经济最大的倚仗。 达古冰川景区大门 然而,这里的...
原创 R... 刷到Rose带非洲家人来中国?我本来还挺期待,结果… 前几天刷社交平台,突然刷到Rose说要请非洲...
亚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韧性... “中国在劳动力素质、龙头企业竞争力及企业整体活力方面拥有显著实力。”亚洲开发银行(亚行)首席经济学家...
新疆喀纳斯景区暂停户外徒步 滞... 据央视新闻消息,10月5日傍晚,新疆喀纳斯景区出现暴雪天气,多路段出现严重积雪结冰,大量游客车辆滞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