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由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指导,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智教・慧学・共生——AI赋能教育教学新生态”交流展示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成功举办。活动旨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场景,展现我校在数智赋能教学变革的探索成果。
北京教委信息化处周航副处长,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李秉桦副主任,海淀区教科院吴颖惠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高潇怡教授,海淀教委智慧办刘伟主任,海淀教科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刘建琦主任,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小学英语学科教研员王晓东老师,原东城教科院副院长数学特级教师王佩霞老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陈延军老师,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张海宏老师,海淀区清华附小清河分校数学特级教师王中虎老师,昌平区昌盛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淑阳老师,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海淀区民族小学科研副校长牛楠森博士,海淀区民族小学丁凤良校长出席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不仅吸引了来自北京市10个区的200多名教师代表亲临现场参与,另有25所手拉手学校通过线上平台同步观摩。
领导致辞:明确AI赋能教育新方向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信息化处副处长 周航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信息化处周航副处长发表了精彩致辞。他首先对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指出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力量。周航副处长指出,AI与教育的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牢牢把握教育本质,实现从“工具使用”到“生态重塑”的跨越。
他高度肯定了海淀区作为北京教育数字化“先行区”所取得的亮眼成绩,特别是其在数据驱动教学评价改革和循证教研体系构建方面形成的宝贵“海淀经验”。
最后,他围绕“统筹布局、分类推进”、“数据驱动、精准决策”、“开放协同、持续优化”三大方面阐述了未来工作的思考,呼吁各方构建“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专家支持”的多方联动机制,共同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示范高地。
寄语展望:开启区域智慧教育新篇章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颖惠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颖惠院长为本次活动作总结讲话。她首先充分肯定了民族小学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上取得的“非常可喜的探索”成果,称赞学校将希沃系统等现有工具“用到了极致”,为全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典型范例。
吴院长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几个关键发展方向。她指出,应用人工智能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技术本身,而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因此必须找到最佳契合点。她重点推荐了四大有价值的应用场景:一是个性化学习资源提供,利用AI为不同学生定制学习路径;二是AI角色扮演与虚拟环境互动,如在语文、英语课堂中与历史人物或外国科学家对话,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三是利用AI生成丰富的视频、音频、绘画等多模态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四是鼓励教师精选并熟练运用特定智能体,如DeepSeek、豆包等,将其功能深耕吃透,真正服务于教学减负与提质。
最后,吴院长希望民族小学能将现有经验固化下来,持续探索,并呼吁全区各校以实践为基础、以协同为路径、以创新为灵魂,在漫长的教育数字化征程中,尊重教育规律,选择合适场景与方式,让人工智能全方位融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最终构建起减负而高质量的教育新生态。
专家引领:剖析智能融合教育新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李玉顺
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对民族小学的实践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带来了题为《由循证教研所想开的……》的深度讲座。李教授从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理论创新的迫切需求切入,深入剖析了当前AI与教育融合的实践进程。他详细介绍了其研究团队构建的“UP-PACE”课堂循证流程和“人机协同”的课堂循证范式,指出了“人在回路”的重要性。
李教授指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正从“经验教育学”走向“科学教育学”,教师的角色亟待向“学习设计师”、“认知教练”和“数据侦探”转变。他通过丰富的案例,阐释了如何利用AI技术实现课堂生态的高阶化发展,构建“师-生-机”三元协同的育人新生态,为一线教师如何利用AI和数据赋能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提供了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学校分享:探索数智赋能学校新变革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校长 丁凤良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丁凤良校长以《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学校变革与创新实践》为题,从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管理效能提升、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与学方式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系统汇报了民族小学构建了以数据为驱动的治理新模式。尤其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依托“课堂教学智能评价与诊断改进”项目,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研全过程,形成了“数据采集-分析诊断-方案优化-实践验证”的闭环教研体系。
最后,丁校长从教育变革创新需要以关注“人”的发展为核心,教育变革创新需要厘清把我好“三个”关系,教师要以辩证思维看待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分享了自己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深入思考。
专题分享:展示数据驱动教学新成果
在专题交流环节,民族小学语文、数学、科学三个学科团队,系统汇报了他们在AI赋能教学领域的专项研究,展现了从数据诊断到策略优化的完整循证研究路径。
分享教师 朱梁岩
分享教师 翟璐
分享教师 李嘉珺
语文学科团队以《数据赋能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实践研究》为主题展开分享,团队呈现了课堂提问在“设计-实施-反馈”全环节的系统性优化需求,并提炼出三大核心策略:“构建阶梯式问题链”以实现认知螺旋上升;“实施回应性理答”以深化课堂对话;“动态调适师生互动进程”以适配实时学情。该研究为提升课堂提问质量、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提供了扎实的实践路径。
分享教师 王晨阳
分享教师 明思雨
分享教师 李情
数学学科团队围绕《AI赋能“体验式”教学,数据驱动思维进阶》展开汇报。研究呈现了清晰的“理论构建-实践验证-策略提炼”闭环,提炼出“铺设认知阶梯”、“巧设高阶问题”、“构建思辨场域”、“依托数据循证”四大教学策略,为数学课堂如何借助AI实现思维深度培养提供参考。
分享教师 于佼月
分享教师 刘嘉
科学学科团队以《基于循证的学习支架优化策略研究》为题,聚焦真实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利用希沃数据报告诊断学生思维建构水平,并据此将实验支架从1.0版迭代优化至3.0版。团队最终凝练出“依据行为数据,精准定位支架盲区”、“依据互动数据,有效丰富支架类型”、“依据思维数据,校准支架认知梯度”三大优化策略,有力推动了科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变。
圆桌对话:共探数智课堂循证新方法
圆桌对话环节由郭赞新主任主持,吴楠、李秀娟、武子夜等教师代表围绕“从看见‘数据’到读懂‘问题’——如何开展数智课堂循证”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度交流。对话聚焦四个核心话题:如何基于数据循证定位研究主题;如何依据数据分析报告改进教学设计;在理论支撑下采取了哪些有效策略以及参与项目研究的收获与感受。老师们结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具体案例,分享了如何从课堂大数据中提炼“真问题”,如何利用S-T分析、4MAT模型、SOLO分类等理论优化问题设计、提升学生思维深度,生动展现了民族小学教师团队在数据驱动下,从“经验型”实践者向“研究型”实践者转变的专业成长历程。
课堂展示:AI赋能教学实践
在海淀教科院的支持下,学校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希沃课堂教学智能评价与诊断改进区域合作项目”。本次交流活动中,民族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个学科的7位教师同步展示研究课,生动呈现“AI赋能教与学方式变革”在真实课堂中的落地实效,为项目推进筑牢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语文学科:授课内容《数星星的孩子》
授课教师:朱梁岩
本课以“星空探秘”情境贯穿始终,将识字、阅读与书写训练巧妙融入闯关任务。课程伊始,通过AI向导视频生动阐释规则,迅速吸引学生注意。书写环节借助希沃系统实时展示作品,结合标准即时反馈,使学生直观发现问题,教师精准指导,有效提升了低年级学生的书写能力与课堂专注度,整个教学过程趣味盎然,富有探索性。
专家点评 王淑阳老师
本课深度融合新课标与AI技术,以数字人“小波”创设情境,聚焦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培育,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素养扎实,课堂兼具趣味性与实践性。建议后续围绕初始问题构建探究主线,进一步深化AI工具应用。
语文学科:授课内容《秋天的雨》
授课教师:范嘉宇
本节课深度融合AI技术,创设了“小诗人”任务情境。学生在仿写秋天诗句时,AI即时为其文字生成配图,共同制作成“诗画纪念册”,将语言学习成果可视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审美体验。同时,利用多媒体支架辅助解词,AI的即时评价增强了学习仪式感,实现了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的深度融合。
专家点评 陈延军老师
本课AI两度赋能,引入式互动激发兴趣、评价验证落实教学目标;教师亲和,学生主动参与,环节聚焦语文核心。陈老师谈及语文教学的核心判断标准,关键要抓两点:看学生的“学”,是否人人参与、主动表达,能否准确理解并运用语文知识;看教师的“教”,是否聚焦语文本质。
语文学科:授课内容《肥皂泡》
授课教师:王淼
AI技术在本课中贯穿全程,打造了沉浸式学习体验。导入环节,AI生成冰心动画视频,让“冰心”亲口讲述童年故事,快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朗读时,AI创设肥皂泡升腾的动态情境;输出环节,学生通过“豆包”AI将文字想象转化为生动图片,直观呈现创意,充分激发了表达与想象的热情。
专家点评 张海宏老师
本节课教学设计真实有趣,能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具有很强的单元整体性。凸显学生主体,自主学习贯穿始终。AI赋能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创设了沉浸式情境,激发学生深层思维,饱含人文关怀。
数学学科:授课内容:《猜数游戏》
授课教师:王宇靓
本课隶属综合实践领域,通过多样化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猜测数字的过程中体验并感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数字人”扮演小小破译员的情境贯穿始终,特别是使用人工智能“豆包”猜数的环节,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二分法”策略的实际应用,深化了对运算关系的理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专家点评 王佩霞老师
本课育人价值突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与规则意识。设计课程时创造性处理教材,将猜数范围从“1-100”调整为“1-20”,巧设台阶过渡,降低难度;幼小衔接设计佳,借游戏实现“玩中学思”,呼应课标。
数学学科:授课内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授课教师:王亚星
本节课以“设计劳动种植园”这一真实问题驱动学习。在学生初步探究并提出猜想后,引入AI工具作为“超级计算助手”,能瞬间生成海量数据组合,为验证猜想提供坚实支撑,并引导他们批判性地审视AI数据,有效突破了手动操作的局限,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严谨的数学思维。
专家点评 王中虎老师
本课以“猜想—验证—应用”为主线,以“AI赋能”、“智慧共创”与“AI创生”为亮点,技术让抽象的“量感”可视化,并驱动了个性化探究。同时,专家提出了“师生共建智能体”的前瞻构想,让AI成为学习的记录者与成长伙伴。
英语学科:授课内容:《Uncle Larry's Trip》
授课教师:王超
本课践行AI“教师-学生-工具”三端教学协同,构建了高效的学习场景。以“Travel Story Show”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与AI智能体进行实时交流与读写练习,结合“同伴学习”与“小组学习”,强化了学习自主性与兴趣。教师则利用AI快速生成多模态资源,减轻备课负担,并提升了语言应用的真实性。
专家点评 王晓东老师
本节课实现了 “三端整合” 与教学需求的适配。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借任务驱动深化AI与语言教学融合。AI生成的多模态资源既减轻教师备课负担,又大幅提升学生参与度。
科学学科:授课内容:《不简单的杠杆》
授课教师:刘珈岐
本课引导学生探究杠杆原理,在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环节,同样可见AI赋能的身影。通过智能工具辅助数据采集与处理,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发现规律、验证结论,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直观的探究过程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
点评专家 高潇怡教授
本课为精彩的概念建构实践课,亮点在于系统化的教材分析、基于实证的学情调研和聚焦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建议可以通过阅读科学史,理解杠杆原理的发现过程,从而强化核心概念,并培养科学态度。
2025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数据正打破教学的模糊边界,AI正重塑师生的互动形态,循证理念正为教育质量注入新的底气。如何把握教育的本质,让AI不仅成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成为激活学生深度思维的“桥梁”,仍需要我们在未来的课堂里继续深耕、不断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