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超级蓝海。
麦肯锡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通用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美元。
但与这种长期看好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商业路径的一片模糊。
商业变现路径混沌曾成为打在这一批行业龙头身上的集体标签。暂且不论仍处创业阶段却已经估值上百亿的宇树、智元,即便是已登陆二级市场的移动机器人龙头极智嘉,2024 年在营收达 24.09 亿元的情况下仍免不了招股书里提及"专注长期价值创造,而非短期财务回报",直白翻译过来就是:行业有希望,但不是现在。
直到2025年,行业突然被按下加速键。
具身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脑”和“小脑”技术逐步取得关键突破,一级市场投资活跃,热钱不断涌入,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生态共建"。
需求端也迎来巨变,新消费浪潮下,当代人对情感陪伴的需求快速爆发,带动陪伴机器人市场规模随之水涨船高;除了创业公司,一众具备大模型研发能力的科技巨头下场,补全了硬件企业的软件短板。
还有一层因素,京东在内巨头入场,让过去集中摆放在实验室中的产品在电商上架。研发-销售-售后服务-用户反馈-研发改进的闭环,得以正式跑通。
也是从这一刻起,机器人在内,AI硬件的故事,开启了新篇章。
京东附身智能的野心
做大模型的企业都想把软件卖给具身智能玩家,早已成为共识。
但京东的切入路径比较独特。
早在今年的7月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京东正式发布全新升级的大模型品牌,并发布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与此同时,众擎的PM01、萤石RK2PRO智能儿童陪护机器人、元萝卜SenseRobot AI下棋机器人、云深处、卓益得也陆续官宣了和京东旗下附身智能平台 JoyInside的合作,并在京东App开售。
更疯狂的信号接踵而至,WRC 2025上,京东成为大会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买机器人上京东"的用户心智逐渐养成。
至此,京东在具身智能市场以 “JoyInside” 为核心的谋篇布局正式成型:京东不仅要做场景、做渠道、做投资人,最重要的是成为机器人的"大脑"供应商。
我们可以将具身智能产业链简单分为大脑与小脑两个模块。小脑指的是由各种精密舵机、传感器组成的硬件模块,以及控制这些硬件进行运动的运动控制系统,这一部分是京东合作伙伴宇树、众擎、云深处、千寻和逐际动力在完成。
大脑指的则是多模态交互能力,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将大模型和智能体搭载到具身智能硬件,让它能够进行更聪明的问答与情感交互,满足不同用户群的需求。
对传统的具身智能硬件企业来说,做硬件也就是小脑是他们的擅长之处,但是大脑能力则是他们的短板所在。
一方面,通用基础大模型,早已对初创公司小团队彻底关上了大门。现如今,大模型参数万亿起步,而训练这样一个大模型,至少需要5000个Hopper GPU(一张成本大约20万人民币)和10MW的电力,成本十亿起步。
这还仅是硬件成本,众擎机器人创始人兼CEO赵同阳算了一笔更直白的帐:"通用基础大模型需要投入数百人团队、每年投入上百亿,我们这样的创业团队做不了,需要京东这样的头部企业来做。"
目前,众擎机器人自4月在京东上架,已经陆续和JoyInside对接了语言、视觉大模型能力,将在10月在深圳落地首家机器人服务京东线下店,让机器人加速走进家庭。
另一方面,即使放弃自研大模型,采用各种商业化或者开源的大模型,做API调用,这条路线同样走不通。
具身智能长期要想落地,就需要结合实际场景做更多的适配与微调,不是API打天下。比如落地物流,就需要懂得货物的尺寸、集装箱的大小;要做餐饮,就需要对各种菜品识别,路径规划做好控制;做早教就需要足够了解小朋友的行为模式。而这些都是通用大模型所无法解决的。
这也是一众具身智能企业选择JoyInside的原因。
作为全球首个附身智能平台,JoyInside可以以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式,为机器人、智能硬件设备提供即插即用的大脑,而且已经针对用户群定制优化,大幅降低高质量人机交互的开发门槛。
与市面上主流大模型团队仅能提供简单的 API 调用或本地部署服务不同,京东JoyInside是一套“硬件+软件+生态”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涵盖京东云智算基础设施、JoyAI大模型和多模态能力、游戏交互、语音优化、内容生态、交互策略迭代机制等完善的能力与服务。
除了以上硬核的技术能力输出,针对于具身智能常见的零售、物流、教育、医疗等场景,JoyInside还沉淀了京东 10 余年的智能交互能力与数据,可以实现超拟人对话、超高情商、多元场景支撑等能力。
最重要的是,京东除了能够补全具身智能企业最大的技术与场景短板之外,还能凭借强大的渠道能力,为其销售提供最可靠的支撑。这一点,在JoyInside 的另一个战场AI玩具,已经有了实打实的销量作为例证。
一定程度上,JoyInside 加持下迎来甜蜜点时刻的AI玩具的今天,就是具身智能行业的明天。
AI玩具的甜蜜点来临
如果说JoyInside 对具身智能而言是完成了从0到1的能力短板补齐;那么对同属AI硬件的AI玩具来说,则是帮其完成了从60到100分的行业加速。
不同于具身智能对运动控制的高要求,以及高客单价,AI玩具通常更便宜,IP价值传达到位的基础上,更容易快速产生爆款。
专业的调研报告也佐证了这一推论,京东超市与深玩协联合发布的《AI玩具行业白皮书》预测显示:中国AI玩具市场将于2030年突破百亿规模,年增长超过70%。
蓬勃爆发的市场也引来了一众巨头的亲自下场:OpenAI宣布与玩具巨头美泰合作,马斯克推出AI伴侣产品…
毫不意外的是,京东依然是其中动作最为激进的一家:今年7月27日,京东正式发布JoyInside品牌,7月30日紧接着举办AI玩具大会,和600余家厂商共话爆品"方法论"。
讨论的话题也很直白,在这个超级蓝海中:如何批量制造AI时代的Labubu?
答案很简单,更懂场景的JoyInside ,天然就是爆款AI玩具的温床。
它让玩具变得更聪明、更懂用户,对本就期望凸显与众不同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同时兼具了玩具的个性以及宠物陪伴的AI玩具,可谓是彻底拿捏了他们的痛点。
其典型案例是Fuzozo芙崽。
这款被外界称为"AI版Labubu"的潮玩,在京东618首发预售3000只售罄,荣登潮流盲盒新锐榜单第一名。更关键的是,拿到Fuzozo的用户每日平均对话1-2小时,token消耗量可观的同时,粘性远超普通玩具。
对用户来说,Fuzozo真正的特殊之处,不只是能实现语音交互,更能通过接入JoyInside2.0,具备准确的情绪感知和拟人化反馈,记得用户此前随口一提的爱好与感受,也能理解客户的情绪。基于良好的合作关系,Fuzozo和京东又独家推出北京限定版芙崽,带着京腔口音,同步上架京东App。
JoyInside针对全年龄段用户都提供了花式陪伴智能体:针对婴幼儿哭声的情绪识别与安抚、做儿童的早教启蒙引导、年轻人的深度主题对话以及老年人的健康监护与社交陪伴,为用户带来真的懂你的"养成系"全新体验。
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的数据同样有说服力:接入JoyInside后,DAU对话轮次增长120%。它不再是纯粹的下棋机器人,而是集棋类启蒙、AI科普、知识辅导、英文对话、智能陪伴于一身的全能伙伴。
孩子问它问题,它能绘声绘色地解答;面对数学、科学难题,它提供拆解式的解题思路;最重要的是,它做到了言行一致——教学时言语配合,机械臂精准落子。这背后,是 JoyInside2.0 的技术支撑:通过融合 VLA 模型,它能从人类视频学习中实现自主进化;同时优化了复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能力,尤其提升了童声识别的准确率。
而让下棋机器人学会社交背后的逻辑在于:孩子们的学习和社交,本就是在角色扮演和互动中完成的。作为AI原生代的00后、10后也不例外,相比其他AI模型,JoyInside具备全年龄段的陪伴智能体、拟人的人机交互、高度协调的言行一致三大优势,尤其JoyInside2.0具备长期记忆和情境感知能力,可以深度耦合不同年龄层陪伴需求,从而让玩具从“物”变成“伴侣”。
Unyban机器人、云深处、奥飞娱乐、灵宇宙等超30家领先机器人和AI玩具品牌,均与京东JoyInside2.0达成合作。数据显示,接入JoyInside的智能硬件,用户更主动地产生对话,对话次数平均提升超120%。
凯叔讲故事创始人凯叔在JDD现场谈到,随着AI的普及,教育的成本,尤其是个性化的教育成本会大大降低。在真实生活中,孩子大部分技能其实都不是在学校学的,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的。凯叔讲故事今年新推出的首款AI硬件产品“AI鸡飞飞”借助了口袋神探的IP加持,融合了460个逻辑推理案件,孩子可以通过和AI交互,在解决问题中成长。“AI鸡飞飞”也即将接入JoyInside,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成长的主角。
那么,问题又来了:大模型企业不止京东一家,为什么这些品牌都选择了JoyInside?
为什么是京东?
关于如何加速AI落地硬件,京东的答案有些与众不同。
对京东来说,比纠结AI能力上限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京东如何借助AI帮企业搞定落地。
答案就藏在三个关键词里:技术、渠道、场景。
先说技术。JoyInside的本质,其实是端到端的整套解决方案:打包了智算基础设施、大模型、多模态、RAG、TTS、ASR等能力。
现如今AI时代,小团队超级个体创业成为常态,端到端的方案,解决了他们的技术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端到端并不只是基于各种模型、框架、组件的简单拼接,而是在70%通用数据的基础上,还融入30%的供应链原生数据。这些数据全都是基于京东十多年零售积累起来的日均超千万次智能对话做的真实场景沉淀。
京东JoyAI大模型在清华大学联合斯坦福大学等建立的大模型评测基准Rbench上,拿下了76.3的高分,推理能力国内第一,超越国内所有的大模型。
在AI玩具场景,主要用户受众是年龄集中在12岁以下的小学生与学龄前群体,他们的对课本外的知识攫取途径,并不需要刻板的问答,而是主要以游戏、角色扮演的形式产生。因此,不同于通用大模型的一问一答,JoyInside会重点优化拟人的对话体验,通过类人的科学聊天策略,让用户聊了还想聊。用户还可以自由定义AI角色的人设、性格、声线,打造专属于自己的AI伙伴。
由此,JoyInside给孩子们搭建起了极富想象力的游戏框架,甚至有小朋友和JoyInside对话千轮搭建起一个从0到1的世界观,不断发挥想象力。
技术之外,京东渠道优势更不必多提。
过去,网购家电、3C选京东早已成为共识,顺延到有极强的电子设备属性的机器人、AI玩具,共识也依然成立。2025年618数据显示,京东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其中具身智能机器人同比暴增17倍。‘买机器人上京东’逐渐渗透消费者的心智。
最关键的是场景。多年零售与物流实践,京东积累了对供应链深厚理解,并将其对外赋能。
作为JoyInside2.0朋友圈的一员,千寻智能的AI自主决策系统已接入京东供应链,首批试点用于仓储分拣。
三大要素加持,京东JoyInside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底层技术,也在应用层和销售端打通了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京东生态,企业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优势与创意,剩下的可以全都交给京东。
尾声
过去,关于大模型,市场的火热加持,很多人将其看为短跑。因此更加关注技术突破的第一公里——算法有多先进,硬件有多精密,融资有多火热。
这个看法的确没错。
但如果眼光拉长,我们就会发现,AI的本质是一段段前半场技术、后半场落地的短跑连接起来的接力赛,所有产业也都是在这样不断的接力中逐渐完善的。
这个过程中,真正决定成败的,往往是深度应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因为用户愿不愿意买单,体验好不好用,能不能形成商业闭环,决定了能否再次开启下一阶段的第一公里。
更直白来说,最后的胜者大概率是最懂用户、最懂市场、最先把玩具卖出去的那一个。而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的京东Joy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