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语
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人工智能怎么教、如何学?作为在全国率先开设人工智能课的城市,人工智能老师成为广州教师队伍中的“新面孔”。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羊城晚报推出《AI老师百变秀——教师节之人工智能老师》系列报道,看中小学教育如何赋予未来主人翁人工智能素养。
来自山西的边永明在广东扎根22年:2003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年毕业后辗转于4个学校担任信息技术老师;从信息技术教到信息科技再到人工智能,从迷茫而懵懂的“菜鸟”老师成长为课堂有趣有料的教学教研骨干;从民办学校老师成长为广东省特级教师、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副校长。
转变:从“工具人”到“AI启蒙导师”
信息科技老师可能是校园里最能反应时代变化的老师。
“2003年计算机专业很热门,觉得会是教育的未来。”这个选择决定了边永明后来的人生轨迹,2007年毕业后先在一所民办学校担任信息技术老师,2010年考上广州市海珠区教师编制进入海珠区晓港湾小学教信息技术兼科学课,2015年调任至海珠区第三实验小学,2025年调入海珠区实验小学。
执教18年来,边永明和其他信息技术老师一样,经历了身份、位置的多次转变,甚至连学科名字都变了两次——从“信息技术”变为“信息科技”,再分化出了人工智能。
18年来,边永明深刻体验了从打杂“工具人”到“技术老师”再到“AI启蒙导师”的变化。
2007年那会,信息技术老师这个群体在学校都比较边缘,课时少、家长和学校都不太重视,上课之外更多时候干着学校的杂事——修电脑兼网管。“信息课就是教学生打字、熟悉电脑操作、用绘画软件……教学上挺迷茫的。”边永明回忆。
2010年考上广州海珠区公办小学教师之后,边永明感受到了广州教育的走在时代之先。“学校重视信息课教学,海珠区有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有教研员的指导,全区学科老师定期交流和学习。”除了“找到了组织”,边永明还投入了名师门下——广东省首批名教师、信息技术正高级、广东省名师郑贤工作室。此外,加入了海珠区信息技术中心组。
“这时候真正开始沉下心来钻研信息教学,跟着郑老师做课题。跟着集体大家一起进步,这种进步比个人单打独斗的进步要快很多。”其中一个研究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打字教学与广东风情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索项目化的学习。
边永明跟着郑贤老师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一起,进行信息科技教学的趣味化、项目式教学探索,相关教学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在2022年获得了国家级成果奖。期间,边永明也迎来了专业和教学的高速成长,职称从初级到中级再到副高,职务从大队辅导员到办公室主任再到副校长。2025年,边永明获评广东省特级教师。
从“技术教学”转向“淡化技术”
2022年,广州中小学开始开设人工智能课,教什么、怎么教,是所有学校和老师的迷茫,但好在2022年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发布,广州市研发了人工智能教材,此外还有“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三管齐下为人工智能课堂“托底”。
人工智能老师需要把握的是教到什么程度。边永明解释:“人工智能要深挖的话,底层的逻辑是很复杂的。比如说三年级教材的一个章节是人脸识别,如何捕捉人脸信息、捕捉哪些人脸信息、识别原理、需不需要进行实验?上到什么程度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学生的学情,灵活掌握。”
所以,教人工智能对老师的挑战很大。“如果按照课本来教可能不需要那么渊博的知识来支撑,但是抵不住孩子有很多的探索欲,他们会问这问那,如果被学生问倒了岂不是很尴尬。”边永明笑说,“在 AI 时代更多的可能是师生的共同成长。老师要主动学习很多东西,跟学生一起成长。”
十几年来随着时代变迁,老师们也从“技术教学”转向“淡化技术”进行“AI 启蒙”。
边永明回顾自己的职业转变:“最早教孩子们熟悉电脑操作、打字,后来教word 、excel 、PPT 等软件应用和简单的图形化编程,再到现在教孩子们怎样跟AI交朋友、具备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素养。”
为了做好“AI 启蒙导师”,边永明和团队接下来很想做的一件事就是通过整合教材以及广东省的课程纲要,梳理出一套小学一到六年级,应该掌握的 AI 素养、能力,“形成一份‘成长护照’,表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的过程。”
最有成长性、最具无限可能的老师
在边永明看来,做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老师幸运而快乐,“不像语数英等科目面对分数的衡量、升学的压力,就纯粹很快乐地想怎么让孩子更好。”
而且人工智能课堂有很大的空间,在符合课标的要求下,老师可以重组教学板块,琢磨怎么丰富和优化内容,老师个体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没有条条框框。“语数英等学科知识体系非常完整,每学期每堂课教什么、进度节奏都相对固定,但AI 不一样,它就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生活,我们的教学永远跟随AI不断成长和变化。”
边永明认为自己和同行幸运地处于最有成长性的学科,具有无限的可能。而且,不但要教学生,也要教老师,所有老师都需要具备人工智能技能和素养,未来将承担更多校园人工智能建设的任务。
文、视频|记者 蒋隽 实习生 刘贤军
海报、设计|周敬雅
H5|范英兰
统筹:蒋隽 麦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