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创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祛魅。
红杉资本的合伙人在内部会议上敲着桌子:"现在投 AI 项目,比 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还疯狂。" 但另一边,真正拿到钱的初创公司却在感叹:"投资人越来越像侦探,问的问题刁钻到让人后背发凉。"
这场看似矛盾的博弈背后,藏着 2025 年 AI 创业的新规则。那些还在靠 "大模型"、" 生成式 AI" 等词汇包装故事的创始人,正在被快速淘汰。而少数能穿越周期的玩家,已经吃透了投资人不会明说的潜台词。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 AI 创业者必须跨过的 5 条生死线。
一、从"ERR 狂欢"到"ARR 验证": revenue 的真假游戏
某 AI 客服公司的创始人最近很困惑:公司月收入从 10 万冲到 500 万只用了 3 个月,却在融资时被估值砍了一半。
问题就出在 "收入的性质" 上。投资人发现,这 500 万里有 480 万是客户的 "实验性预算"—— 企业抱着 "试试看" 的心态付费,平均留存期不到 2 个月。这种被称为 ERR(实验性经常性收入)的数字,在 2025 年的 AI 投资圈里,已经成了一个危险信号。
红杉资本的 Liam Mulcahy 说得直白:"我们见过太多 AI 公司,ERR 像火箭一样升空,又像流星一样坠落。真正值钱的,是 ERR 转化为 ARR(年度经常性收入)的能力。"
区分真假收入的三个关键指标:
二、定价模型的生死题:从"卖功能"到"卖结果"
"按调用次数收费" 正在成为 AI 创业的陷阱。
某 AI 图像生成公司发现,虽然月活增长很快,但每生成一张图片的服务器成本,比客户支付的费用还高 30%。这种 "赔本赚吆喝" 的模式,在 2025 年已经骗不了精明的投资人。
Stage 2 Capital 的 Sakib Dadi 算了一笔账:"大模型的推理成本确实在以每年 10 倍的速度下降,但客户的价格敏感度下降得更快。如果你的定价模型不能和成本曲线共振,终将死在黎明前。"
活下来的定价策略有三种:
三、技术护城河的检验:80% workflow 法则
投资人现在看 AI 项目,会先问一个问题:"如果 OpenAI 明天开源了更强大的模型,你的公司还有存在价值吗?"
这个看似苛刻的问题,戳中了很多 AI 创业公司的命门 —— 它们本质上只是大模型的 "包装商"。Redpoint Ventures 的 Patrick Chase 说得透彻:"真正的护城河不在模型本身,而在你为客户构建的 workflow(工作流)里。"
判断技术价值的三个测试:
四、数据重力的博弈:离数据越近,估值越高
"你的数据存在哪里?" 这个简单的问题,正在决定 AI 创业公司的估值倍数。
某 AI 财务分析 startup 因为选择在客户的云数据仓库内部部署,不仅获客成本降低 60%,还拿到了比同行高 2 倍的估值。这背后是 "数据重力" 的新规则 —— 数据越重(量大、敏感),就越难移动,围绕它构建的应用也就越有价值。
利用数据重力的两种策略:
五、创始人的终极考验:从"技术狂热"到"问题痴迷"
"你是爱上了 AI 技术,还是爱上了它能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把 2025 年的 AI 创业者分成了两类。IVP 的 Shravan Narayen 说:"最危险的创始人,能滔滔不绝讲清 Transformer 的改进空间,却讲不清客户为什么愿意付费。"
投资人悄悄给创始人打分的三个维度:
AI 创业的泡沫正在破灭,但真正的机会也在浮现。
当 80% 的 AI 公司还在为 ERR 狂欢时,少数玩家已经靠 ARR 验证了价值;当多数人沉迷模型参数时,聪明的创业者正在用 workflow 构建护城河;当大家都在追逐通用大模型时,有人却靠着离数据更近的垂直应用悄悄赚钱。
2025 年的 AI 创业,不再是技术的竞赛,而是商业本质的回归 —— 用 AI 解决那些 "足够痛、足够大" 的问题。
就像一位投资人说的:"最好的 AI 公司,终将让人们忘记它是 AI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