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近期公开呼吁中国增加美国大豆进口,称此举 “对双方都有利”,未获中方回应。
中美大豆贸易曾有过黄金期。2016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 3600 万吨,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 42%。彼时,美国大豆凭借价格和品质优势,占据中国进口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国的豆粕加工企业、食用油生产商,对美国大豆有着稳定需求。特朗普政府 2018 年单方面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涉及金额数百亿美元。这一举措打破了中美贸易的平衡,引发连锁反应。
中国随即对美国大豆加征 25% 关税。这一反制措施直接抬高了美国大豆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削弱其价格竞争力。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应声下滑。贸易战后首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降至 1664 万吨,同比降幅超 50%。同期,从巴西进口大豆增至 7400 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 65%。全球大豆贸易流向发生显著调整。美国大豆产业陷入困境。2023 年,美国大豆库存达 15 亿蒲式耳,创历史新高。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较 2018 年下跌 28%。中西部农场主被迫将滞销大豆囤积在仓库,部分甚至直接烂在田间。
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愿与中国协商降低大豆关税,承诺 “提供更优惠的出口条件”。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中国需要大豆,美国有充足供应,这是一笔简单的交易。”
中国始终坚持贸易平等原则。外交部发言人强调,中美贸易问题的解决,需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单方面施压无法达成任何协议。中国企业的采购行为,由市场规律和商业利益决定,而非政治因素。
美国贸易政策的短视性加剧了自身困境。加征关税看似保护本土产业,实则切断了农产品的重要出口通道。政府推出的农业补贴计划,三年间累计支出 300 亿美元,仍难弥补市场流失带来的损失。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消费国,年需求量超 1 亿吨。这一市场体量,是美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失去中国市场份额后,美国大豆出口总额年均减少 120 亿美元。
美国试图开拓其他市场,成效甚微。对印度出口量从 2018 年的 120 万吨增至 2023 年的 280 万吨,增幅虽大但基数过低。欧盟市场受配额限制,年进口量始终维持在 500 万吨以内。
中国积极推进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与巴西签署长期合作协议,2023 年对巴农业投资达 45 亿美元,用于改善大豆仓储和运输设施。从阿根廷进口大豆量五年间增长 70%,至 850 万吨。
多元化进口保障了国内供应稳定。2023 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达 1.08 亿吨,满足国内 90% 以上的加工需求。豆粕价格波动幅度控制在 5% 以内,为养殖业提供了稳定的饲料来源。
美国需正视贸易政策对自身产业的伤害。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大豆产业困境已导致中西部 1.2 万农户破产,相关加工企业裁员超 3 万人。调整对华贸易策略,重建市场信任,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中美在大豆贸易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可帮助美国农场主摆脱滞销困境。美国大豆的优质蛋白资源,能补充中国的粮食供给体系。双方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分歧,才能实现共赢。
全球贸易格局正在重塑。单边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让各国意识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大豆出口国的崛起,欧盟对本土农业的保护加强,都在改变原有贸易版图。坚持自由贸易原则,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