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个看似简单的功能正在改变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只需一句话,就能生成长达10分钟的完整视频。8月15日,360集团在其20周年庆典上展示的纳米AI“一句话生成视频”功能,让现场数千名员工目睹了AI智能体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一技术突破,折射出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上的探索路径。
从大模型到智能体:AI应用的必然演进
过去几年,大模型产业飞速发展,但在企业实际应用中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推理能力不足,二是缺乏独立执行能力。即使DeepSeek等推理型模型的出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大模型仍然只是一个能思考、推理的“大脑”,缺少执行工具,无法直接解决实际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AI智能体(AI Agent)应运而生。正如周鸿祎所说:“大模型更像一个大脑,虽然现在能推理、能规划、能说会道,但它没有手和脚不能干活,不会用各种工具。”智能体通过赋予大模型“手脚”:即自主规划任务、调用工具的能力,实现了从“思考”到“执行”的跨越。据统计,过去3个月涌现的智能体相关产品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
根据MarketsandMarkets预测,全球AI智能体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4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4.8%。这一数据表明,智能体正成为AI产业化的关键突破口。
“一句话生成视频”:让智能体像蜂群一样协作
360在智能体领域的创新,体现在其独创的分级体系和多智能体协作能力上。从基础的聊天助手到能够自主推理的智能体,再到多智能体协作的蜂群系统,360构建完整的智能体技术体系。
“一句话生成视频”正是L4级多智能体蜂群协作的典型应用。通过多个专业智能体的有机协作:从剧本撰写、分镜设计到画面生成、音频配置,实现了视频创作的端到端自动化。相比传统AI视频生成只能产出5-10秒片段的局限,这一解决方案实现质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360推出的“智能体工厂”能大大降低AI的应用门槛。
周鸿祎特别强调:“做视频的纳米蜂群L4智能体,里面有多少行代码?一行代码都没有,大概有几千行中文。”通过可视化操作界面,即使不懂编程的普通员工也能像“写工作要求”一样构建自己的智能体团队。
产业落地:智能体重塑工作模式
智能体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对工作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周鸿祎在演讲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景:“人们用大模型的时候,你要不停地和它聊天、看它的回答,而智能体是你把要求提完就可以干别的去了,喝咖啡、聊天,等到三十分钟以后直接会给你交付成果。”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这种改变正在各行各业发生。在物流领域,智能体与仓储机器人的结合正在改变传统作业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中,智能化面试系统大幅提升了初筛效率。消费端同样呈现多元化应用趋势,从个性化推荐到智能家居控制,智能体正在重塑用户体验。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在加速产业进程。北京市对取得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服务上线批号的通用智能体,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算力成本支持;上海市则聚焦多智能体系统与优化决策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
展望未来:超级个体时代来临
周鸿祎对未来有着清晰的判断:“AI时代,每个人都可能被淘汰,如何用好智能体可能是不被淘汰的一个重要方法。”他提出的“三个超级”愿景正成为现实:即每个员工管理5-10个智能体,成为“超级个体”;每个团队转变为人机协作的“超级组织”;每个产品被智能体重塑为“超级产品”。
这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在美国,有人提出“过去挣一亿美金需要几千名员工,现在挣一亿美金一百名员工就够了”,因为还有几百个智能体在发挥作用。这种“智能体经济”不是简单的人力替代,而是人类能力的倍增。每个人不是被智能体取代,而是通过管理智能体实现价值最大化。
站在AI智能体元年的起点,360聚焦“ALL in Agent”战略,在展示技术实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所有人打开了一扇门,在这个门后,是一个人人都能驾驭AI、人人都能成为“超级个体”的新世界。
中国AI创新之路不仅要在技术上实现追赶超越,还要在应用模式上大胆创新,让AI真正成为解放人类创造力的工具。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