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外交部7月21日宣布,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于7月24日访华,共同主持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此次访华行程从敲定之初就透着不寻常。按惯例,2025年的中欧峰会该在欧盟主场举办,如今却定在北京。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计划第二天前往安徽合肥参加商务峰会的安排被取消,官方公布的行程里,欧盟高层在华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这一连串细节,让外界对此次会晤的预期不断降温。
冯德莱恩显然没意识到这种微妙变化。访华前,她高调抛出三项“前提要求”:切断与俄罗斯的贸易、解决所谓“产能过剩”问题、取消稀土出口管制。这三项要求,远超正常贸易谈判的范畴,直接触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核心利益。
冯德莱恩(资料图)
中俄贸易往来早已不是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2024年,两国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增长12.7%,天然气增长近18%。能源之外,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这种合作基于双方共同利益,是主权国家的自主选择,任何第三方都无权干涉。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早就明确表示,劝和促谈是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唯一出发点。冯德莱恩想让中国放弃与俄罗斯的正常合作,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所谓“产能过剩”的说法,更像是保护主义的遮羞布。冯德莱恩点名中国新能源企业,称其靠政府补贴在欧洲市场“不公平竞争”。事实是,比亚迪、小鹏等企业能在欧洲立足,靠的是技术和价格优势。比亚迪在德国、法国设立销售公司,从未依赖过补贴。欧盟不是第一次玩“补贴牌”,之前针对中国光伏产品搞反倾销,结果呢?自己的太阳能产业没起来,电价倒是涨了不少,最后买单的还是欧洲民众。现在欧洲车企转型慢,却怪中国新能源发展太快,这样的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稀土出口管制是中国的主权行为,2025年4月出台的新规,是对全球资源安全的战略响应,并非针对某一国家。冯德莱恩要求中国放松管制,本质上是想继续无偿占用中国的战略资源,这种想法未免太自私。
面对冯德莱恩的不合理要求,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提出“四少四多”:少指责、多沟通,少保护、多开放,少焦虑、多行动,凡事多商量,少贴标签。这“四少四多”,既是对欧盟的期望,也是中方的底线。
欧盟(资料图)
中国的回应并非没有底气。2024年,中国仍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经济联系紧密。但这种紧密不代表中国会无底线退让。欧盟如果继续抱着“两头通吃”的心态,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在的欧盟,正陷入两难境地。美国那边,关税大棒已经举起,要求欧洲接受15%甚至更高的惩罚性关税,谈判代表放话“要么签字,要么开战”。这让一直将10%作为心理防线的欧盟措手不及。德国已经在秘密研究“贸易核选项”,计划若8月1日前谈判破裂,就启动包括数字服务税、公共采购市场封锁在内的反制措施。
大西洋贸易桥梁出现裂痕,欧盟才想起东方市场的重要性。可就在这时候,他们还在做着损人不利己的事。对俄制裁名单塞进中资银行,边境对中国包裹加征“小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这些行为,正在一点点消耗中欧之间的信任。
最新数据显示,欧盟对华出口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德国机械制造巨头收到中企暂停订单的通知,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感受到了市场变化带来的压力。欧盟智库“欧洲之窗”的报告说得很直白:同时对抗中美两大经济体,等于在经济战场上开启两条战线,这是在掏空欧洲工业的根基。
中国商务部的警告“立即停止错误做法”,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中方的态度。谈判的大门一直敞开,但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冯德莱恩如果带着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来,最后很可能空手而归。
特朗普(资料图)
欧盟现在的处境,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一边想拿“中国牌”跟美国讨价还价,一边又对中国狮子大开口,这种左右摇摆的策略,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动。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霍伊斯根说得好:“欧洲若继续在华盛顿和北京间骑墙,终将跌落深渊。”
此次冯德莱恩访华,是欧盟调整对华政策的一次机会。但机会不是无限的,中方已经划下红线。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就看欧盟有没有正视问题的勇气和相互尊重的诚意了。如果还是抱着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继续搞保护主义和双重标准,欧盟只会离自己想要的“战略自主”越来越远,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