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宣布完成首轮募集,规模26.17亿元,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浦东创投、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上海科创基金、宁波开投、台州科创、西科控股等19家。作为中科创星首次在长三角设立的硬科技创投基金,这一基金将为早期硬科技项目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生。
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的成立,是中科创星加速布局全国发展的重要一步。该基金注册于上海浦东,计划今年底完成募集关闭,存续期为8年。基金将重点投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物质、能量、信息、生命、空间产业领域的硬科技项目,其中70%的资金将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服务“从0到1”阶段的原始创新;30%的资金将投向成长期项目,助推技术“从1到10”的熟化应用。
“越是行业充满机遇的时候,越需要有人躬身入局。”在基金首关仪式后,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就基金定位、行业趋势及投资逻辑等话题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投资低迷期更显长期主义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朝着超微观、超宏观、超复杂、超极端的方向快速发展,且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将全面重塑信息、能源、材料、生命和空间这五大关键领域的发展格局。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将重点投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物质、能量、信息、生命、空间产业领域中,兼具知识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硬科技项目,协同多方资源共建硬科技创业生态,助推以人工智能、光子技术、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为代表的硬科技突破,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中国发生。
对于“先导”二字的深意,李浩直言这一概念源于科研界。“‘先导’原本不在基金行业使用,是从科学院或科学界挪过来的”。他进一步解释,“引导更像是引着别人做,先导则有点躬身入局的意思 —— 我先干,你跟随。这里的先导是开拓者、引领者、破局者”。这正契合了中科创星在上海通过高质量孵化器“躬身入局”实践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的路径。活动现场,中科创星还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多个研究所签约,旨在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死亡之谷”。
随后他强调了这支基金“耐心资本”的属性,直言科技企业成长的漫长周期:“国内的一级项目很多基金都是存续期5年,之后到7年甚至到8年。我相信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一级市场基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或者变化。”他解释道,“一个真正的硬科技企业,从最早设立到真正上市,根据现在科创板企业的历史数据来看,平均需要十几年。这样一个基金实际上还是无法完成从开始到最后上市整个周期的支持。”而8年的存续期正是为了匹配这种“马拉松式”的成长。
尽管当前一级市场存在波动,但李浩观察到LP正走向成熟。“在一级市场低迷的时期,许多LP敢于在这个时候出手,甚至他们在和我们交流时都希望我们的基金能够更快地资金到位和出手。有的LP表示这期投完之后,下期还鼓励我们继续出资”。他坦言,过去一级市场以美元为主导,聚焦互联网和消费,而现在转向硬科技投资仍需过程。“投资科技和能否投资科技是两件事。这就像跑马拉松,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他强调,越是行业调整期,机遇反而越多,“当行业哪天全部形成共识,机遇反而很少”。
此次基金的LP阵容强大,而面对国资LP诉求差异化的问题,李浩展现了清醒的市场认知,他以手机市场作喻:“GP需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就像有人做千元机,也有人专攻万元旗舰。最大挑战是变化、选择,根据市场进行调整。”他强调中科创星坚持市场化路径:“无法满足所有诉求,分化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硬科技投资正处结构调整期
随着硬科技浪潮兴起,中国创投行业进入新的周期,对于当前投资态势,李浩的剖析犀利而清醒。他认为行业结构调整远未完成:“中国真正的硬科技企业能够建立起与科技创新匹配的金融体系需要5年或者更久,这非常复杂。”他点破了科技投资的深层门槛:需要甄别并且真正将技术转移落地,不是简单投钱就行。
这种调整也体现在金融体系的适配中。李浩以科创债为例强调,中科创星是全国首批发行科创债的GP,这笔资金解决了大问题。他将其比作 “科技郑国渠”:“国家希望把钱放到我们这样的GP机构,通过LP和GP的渠道再给到科技型企业,就像毛细血管,让资金真正流入科技领域”。
此外,近年来投资界与学术界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对于外界关于“投科学家是陷阱”的质疑,他反驳道:“这是一项有门槛的工作,需要甄别并且真正将其转移...投科学家是陷阱?那是因为门槛不够!”他进一步用人才困境举例说明转型之难:“例如我曾经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提供服务,作为银行经理和贷款判断行长,我具备很好的判断力,知道谁能放,在科技企业我就不一定有这样的能力...例如投资经理,我原来可能投资消费,或者有很好的消费敏感度。然而现在投资芯片和半导体,转型或许需要5年10年。”
投资领域另一个近期引发诸多讨论的关键议题还包括管理费、Carry等问题。对此,李浩抛强调价值创造优先于成本。“LP需要的是能增值的管理人,而非最便宜的管理人!这与你购买物品相同,你可能购买最能满足你需求的物品,而不是最低价。”他透露,对于中科创星,部分管理费将持续投入硬科技生态建设,例如上海高质量孵化器推行的“超前孵化”与“深度孵化”模式。“超前孵化”在技术原理和论文阶段就介入支持科学家,“深度孵化”则参与团队组建、产品研发和商业运营,目标是实现“从PI(学科带头人)-IDEA-IP-IPO的全过程孵化”。
他以二维半导体项目“原集微”为例,展示了这种模式的效率:“在完成概念验证后,决定对原集微展开深度孵化,协助该团队于2025年初组建创业团队,现已完成对原集微的两轮早期投资。”李浩认为,这种深度参与构建生态的能力,是纯财务基金难以提供的。
对于未来,李浩充满信心:“当更多耐心资本进入,当金融体系与硬科技的适配度提升,中国硬科技一定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突破。我们要做的,就是陪科学家把科研成果变成生产力”。
AI生态的“核爆点”野心
上海是中科创星此轮布局的重心,基金已在当地投资超过60家硬科技企业。谈及上海AI创新生态的优势,李浩给予了高度评价,列举了四大支点:上海是全国经营营商环境中最顶级、最好的城市;顶尖海归人才吸引力强,尤其是汽车等领域的人才体系;开放了大量的AI应用场景,预计AI将在上海和长三角最早的应用场景合并;以及政府对硬科技企业的关注与支持力度。
对于长三角的制造协同网络,他也表示乐观:“因为周围的江苏、浙江和上海已经实现一体化,所以我认为距离和过程中没有问题。”但他也毫不讳言关键短板——资金规模:“硬科技包括AI从诞生的第一天就是一个耗资巨大的科技,目前看来资金仍然不够...与美国目前的差距可能是10倍以上...我认为最大的成本是资金。”
对于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投资布局,李浩强调,人工智能首先是工具,足够强大才能赋能各行业。这一工具的强大需要算力、算法和数据支撑,而算力的爆发又带来了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因此基金也会关注核聚变等新型能源技术,形成跨领域协同。
这支26.17亿的先导基金,清晰锚定以AI为核心的硬科技全链条布局——从算力芯片、大模型等基础设施,到支撑庞大算力需求的未来能源(如核聚变),再到AI在脑机接口、自动驾驶、新药研发等领域的赋能应用。李浩用“双向赋能”精辟概括了其战略视野和本轮科技革命的独特潜力:“AI驱动脑机接口、核聚变研发;这些领域又反哺AI算力倍增。这种循环将引爆超越想象的科技革命。”他展望道:“大家认为这次科技革命之所以能够超越第三次的量级或者超出级别的期盼,是因为它的循环双向赋能...这可以想象出人们都担心AI的发展是否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可见这个想象力相对较小。”
正如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红在首关仪式上所寄望的,这支基金的落地是上海打造“科创核爆点”的关键落子。而李浩则用历史的紧迫感形容当下的科技竞争格局,将风险投资人比作“科技上甘岭战役”中为前线战士输送弹药的“后勤兵”。这支凝聚了“耐心资本”与破局决心的26亿基金,无疑是中国硬科技穿越周期、奔赴“璀璨星河”未来的一把重要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