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科技】在上海世博中心银厅1A-15号高通展台前,一台搭载骁龙平台的VR体感座椅正随着画面中的过山车轨迹剧烈倾斜摇摆,观众佩戴的XR眼镜通过5G-A万兆网络实时接收边缘云渲染的高清画面。这个看似炫技的场景背后,隐藏着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在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提出的核心观点:AI正在成为新的用户界面(UI),终端正从“能连”走向“能懂”。
AI重构终端价值:从执行工具到认知伙伴
在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数字消费论坛上,侯明娟指出生成式AI正推动终端底层逻辑变革。当业界还在讨论大模型参数量时,高通与中国联通合作的“元景大模型”已在骁龙旗舰移动平台实现本地化运行——这标志着AI从“看得见”迈入“用得上”的关键转折。
同时,终端侧AI的价值跃迁正加速显现:比如即时响应更迅速,分离式XR渲染技术借助5G-A万兆网络将时延压缩至毫秒级,在头显和边缘云服务器之间协同实现分离式渲染,使VR体感座椅运动与画面实现精准同步;再如,终端设备更加智能,搭载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的汽车,能通过本地AI学习驾驶者习惯,主动调整座椅、空调等设置。
以上案例,正如侯明娟在大会上强调的:“终端不再是被动响应指令的工具,而是能理解意图、预测需求的智能体。”这种转变对芯片架构提出严苛要求——骁龙X Elite平台集成的45TOPS Hexagon NPU,使终端能在22小时续航下处理AI工作负载,这正是AI普惠化的技术基石。
芯片-网络-算法:三位一体的协同进化
然而,终端在智能化方面的优异表现绝非单点能力的突破,而是芯片算力、网络连接与AI算法的深度协同:
首先是,以5G-A构筑神经中枢。比如,在广东联通联合测试中,高通通过4CC三频聚合叠加1024QAM调制,实现6.36Gbps下行速率。这项突破不仅支撑了展馆内的8K VR直播,更使分离式XR渲染成为可能——头显设备只需传输动作指令,算力密集型渲染交由边缘云完成,大幅降低终端功耗。
其次是,端云协同的创新。通用场景由云端大模型处理,隐私及低时延需求则交由搭载骁龙8797芯片的本地模型,端云协同的设计让产品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如今,这种架构已适配至探境PRO直播相机,在绿幕抠图等实时特效中保持画面流畅。
最后是,异构计算带来的效能革命。现场展出的AIMO个人AI计算平台展现出全栈优化能力:其QCS8550版本通过CPU/GPU/NPU任务分流,实现100TOPS算力下74mm的微型化设计。现场演示中,该设备同步运行Yolov8视觉检测与LLaMA-2文本生成,印证了侯明娟“让AI用得起”的承诺。
生态裂变:从消费电子到千行百业
当骁龙平台从手机扩展至汽车、XR眼镜甚至工业设备,AI的赋能半径呈几何级增长。如今,超过210款中国车型采用骁龙数字底盘,其中Snapdragon Ride Flex SoC实现座舱娱乐与ADAS系统的融合。现场展车通过端侧大模型理解“调暗灯光并打开天窗”的复合指令,印证了“自然交互取代物理按键”的趋势。
不止是终端设备,在产业端AI驱动着新的效率革命,比如现场美格智能模组在SLAM XCAM空间视频相机中的应用颇具代表性:基于QCS8550平台的8K拍摄结合实时3D建模,使工厂巡检效率提升3倍。而高通跃龙平台在猛玛直播相机的部署,更实现机内一键抠图与虚拟演播厅搭建。
向实而行:AI普惠化的中国路径
同时,在侯明娟演讲中我们注重到,她特别强调了“向实”二字,这在高通与联通的合作中体现得尤为具体:在链博会期间,高通、联通联手打造了26GHz频段5G-A网络支撑裸眼3D等创新应用;广东联通4CC技术验证为工业机器视觉提供商用样板;美格智能开发套件已完成DeepSeek等数十种大模型端侧部署……
这些实践揭示出独特的中国创新逻辑:以场景需求倒逼技术突破,再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成本。正如搭载骁龙8至尊版的16款手机覆盖从2999元红米到万元折叠屏,终端侧AI正穿透消费能力壁垒。
写在最后:站在上海世博中心的展台前,当观众对AI眼镜说出“查找穿蓝色衬衫的人”,设备瞬间标记出目标对象时,侯明娟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终端同行”的本质,是人类与智能体协同进化的开始。
随着骁龙平台触达全球近30亿终端,6G研发中AI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一个更深刻的变革正在酝酿:终端将不仅是感知世界的工具,更是理解世界的伙伴。当中国联通与高通将5G-A与AI结合,构建起“云-边-端”三位一体的能力,这场始于连接的革命,终将指向机器认知的新边疆——那里没有屏幕与按键,只有懂你所想的智能体,随时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