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郑玮 郑康喜 广州报道
“请大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讲问题,提建议。”7月11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场)召开。10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家与省直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发言、提问、回应、讨论——共同为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
这不仅是一场基于调研的产业讨论会,更是一场展望趋势的产业推进会。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是什么?广东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堵点卡点和突破口、着力点分别在哪里?
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大省,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5%,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广东还是机器人产业高地,2024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992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68万台,全国总产量的44%。
但在数据之外,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至今,自身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场景应用充分赋能有待挖掘,人才和资金支持有待持续加力等。从产业现状和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广东也亟需找准发力方向,加快创新突围。
会场内,这场持续了3个多小时的专题会议,多数问题都得到了回应,更围绕推动广东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形成了诸多共识。会场外,全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比拼,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广东以“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为目标,正在加速冲刺。
站上“第一梯队”
“广东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产业规模与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竞争优势。”专题会上,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在发言伊始就下了一个判断。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25年1-5月,广东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同期全省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达12.47万套、416.98万套,同比增长33%与8.2%,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四成、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4月以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调研30余家企业,逐步摸清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全景图。
专题会议上,广东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王波介绍,当前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确实具备领先优势,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领先、产业链竞争力突出、技术攻关成果丰硕、应用赋能成效明显以及区域优势潜力巨大。
其中,产业链布局方面,目前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已形成“芯片—算法—终端—应用”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并且在华为、腾讯等行业巨头引领下,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7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同时,背靠全省31个制造业大类带来的丰富应用场景,广东到2024年底已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1个和优秀场景99个,居全国首位。其中,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就已实现“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全自动生产线,平均30分钟即可生产一台机器人。
“当前,具身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新焦点。广东凭借前瞻的政策、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从AI芯片、传感器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以及超大城市群提供的丰富应用场景,这些都构成了我们发展产业的独特优势。”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盈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戈燕红表示。
广东的工业基础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而这颗“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也正在反向加速这座制造业大省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机器人目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其商业化价值极高,并且在推动技术应用场景创新、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生产效率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志强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则为这一进程的加速再添了一把火。
“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机器人产业的革命性跃迁。”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苗伟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作为新一代产业变革的引擎,AI让机器人从“机械执行”升级为“自主思考”,推动生产线向柔性化、智能化转型。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重构产业链生态的关键突破——例如通过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结合,实现高端电子产品的毫米级精密组装,改变了有关技术的国际格局。”苗伟认为,“AI+机器人”的组合,将重塑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格局。而广东将在这一新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
“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十倍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大风口,今年也是人形机器人驱动制造业场景的元年。我们希望能够与政府进一步加强沟通,推动政策出台,让人形机器人产业成为广东下一个战略性支柱产业。”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张钜表示。
攻坚“硬核技术”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渐趋白热化,以及京津冀、长三角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南北双极”的发展,广东也开始面临新的竞争形势。
“调研中,各方面反映最为集中、最为迫切的问题集中在产业关键技术基础支撑、场景应用赋能等层面。”王波表示,目前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卡点堵点,实际上主要集中于关键硬核技术上的突破、场景应用与需求对接以及金融支持等层面的短板上。
尽管产业规模大,但广东人工智能大模型开源生态建设技术自主性不足、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操作系统国产化不足等问题同样明显。“例如,具身智能一体化电驱关节、末端执行系统等重点产品还不够成熟;在算力基础设施、智算算力规划、优质智能算力上,还存在较大缺口且布局不均等。”王波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唐洪武认为,当前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应用创新向基础创新跃升的关键阶段,“一定要聚焦垂域大模型、具身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成联合体展开攻关”。
专题会上,政府部门也对如何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给出最新回应。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表示,《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环节攻坚方案》即将印发实施,未来将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典型应用4个重点环节攻坚需求,组织实施一批优质的重点攻坚项目,打造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关键技术突破后,场景应用至关重要。是否有规模化多场景训练场、有千行百业的需求牵引,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突围,起着决定性作用。会场上,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被屡次提起,专家和企业均建议广东对积极开源、贡献大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组建国家级机器人训练场。
“广东要对大模型扩大支持,对积极开源、贡献大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并组建国家级机器人训练场,让机器人能在模拟真实车间环境中学习、测试、改进。”苗伟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方案》已在起草中。未来,广东将重点打造具身智能训练场、昇腾适配中心、开源鸿蒙适配中心、开源社区、智能体创新中心等五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完善人工智能硬件、软件、终端、应用等生态支撑体系。
有了训练场和生态体系,广东又该如何让技术从“实验室精度”走向“车间可靠性”?孙志强建议,广东可以通过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通过组织建立机器人应用示范线,推动机器人在中高端重点领域“需求侧”部署。
南方财经记者在现场获悉,接下来广东还将采用“核心枢纽+特色节点”协同架构,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以AI驱动具身智能场景孵化与落地,以场景驱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广东省内的N个细分领域训练场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