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eepSeek等AI大模型融入日常生活,如今不少人在遇到压力、抑郁等心理困境时,会选择与AI聊天对话、进行心理咨询,AI成为了现代人“不要钱”的“心理疗愈师”。让AI做心理医生,靠谱吗?
近日,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召开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在情绪与心理危机识别、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心理健康从业者要主动拥抱新技术,不断探寻更科学、更有人文关怀的心理健康诊疗方案。
与会专家认为,AI在帮助解决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具备一定优势。
通过学习海量心理健康相关案例数据、认知行为治疗对话数据、共情对话数据等,AI具有情绪识别、步态分析、语义分析、心理辅导等功能,能在学校、医疗机构中应用;具备情感陪伴功能的AI智能体,如AI陪伴机器,能为人提供情绪价值;此外,部分AI产品通过可穿戴设备等提供的实时数据,能更全面、准确地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为患者制定更精准干预的方案。
作为心理门诊的主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戚元丽就关注到,近年来,涌现越来越多干预治疗类数字疗法,例如,将认知行为治疗、认知偏向矫正、积极心理训练等干预方式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用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辅助治疗,帮助提高治疗效果。
不过,当AI 进入心理健康领域,不免引发担忧。
“如今,AI在心理测评方面并不完美,尚存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广州晴朗天心理学校校长袁荣亲认为,现阶段的AI心理干预应审慎探索,强调公益导向,为公众提供更安全、更有效、更温情的心理健康解决方案。
戚元丽也表示,现阶段,相关AI产品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赋能心理诊疗工作,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复杂,涉及较多科学、社会等因素,技术在应用前必须经过严格、可靠的临床验证与优化。
让中山大学中国文化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桦感到担忧的,是AI可能导致的“齐化”问题。她认为,技术不应将每个生命个体变得“一致”,个体无法用某个模式理解或形塑,AI应当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促进个体成长。“当AI进入心理健康领域,我们应当让AI更具有人文关怀,贴近生命个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她说。
谈及未来发展,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景怀斌表示,当前,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心理健康服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希望能有更多研发机构和企业参与其中,创造更多推动心理健康行业发展的核心知识与“硬”技术。
南方+记者 吴雅楠
【作者】 吴雅楠
广东科技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