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至关重要。无锡市梁溪区,这一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正在科技赋能与创新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数智教育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位谋划:
开启AI教育新征程
2023年起,梁溪区教育局便高瞻远瞩,将人工智能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确保AI教育有序推进,区教育局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2023年4月,起步实施梁溪教育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去年2月,出台《梁溪区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进校园、进课堂实施方案》;今年3月,《梁溪区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进校园、进课堂创新行动方案》2.0版发布,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方案》围绕“让每位师生都能体验并运用人工智能”总体要求,提出了人工智能基础建设、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赋能五育并举、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四项11个重点任务,明确将通过一年努力,建成1个区域人工智能体验中心、各校(园)配套1个人工智能微学习空间,孵化10所人工智能应用引领校(园),凝练100个AI融合教学典型案例,培养1000名AI应用骨干教师,常态化应用大模型助力教育教学,选树10000名AI应用小达人。
“《方案》的出台,为人工智能在校园的落地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梁溪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梁溪区将围绕基础建设、智能管理、课堂变革、师生发展等方面开展具有特色的“AI+教育”探索实践,努力形成AI赋能教育新格局。
课程深耕:
构建AI教育新体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构建开放性探索的学习形态,以数字化赋能的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在硬件层面,梁溪区部署护眼墨水屏终端,构建“预习—互动—辅导”全流程智能学习链;在软件层面,试点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通过7类21项教学行为指标实时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研究有据可循。
当AI的风吹进课堂,人工智能技术以多种方式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数学课上,教师借助DeepSeek和Manim生成可视化动画,动态展示图形的旋转过程;语文课上,教育智能体担任“虚拟老师”,学生和古人“对话”成为现实;美术课上,孩子们笔下的人物可以“站起来”“动起来”;地理课则搬到沙漠、雨林等“现场”……梁溪的课堂,因为AI而更加精彩。
梁溪致力于构建“教学助手+学习助手+评价助手”的智能教育三角模型,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知识图谱、学习轨迹和认知特点,AI能够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实现“一人一案”。依托数智作业系统实时捕捉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梁溪问学AI学习系统”提供自适应辅导与个性化练习,未来的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人与机器协同的“学习共同体”。
目前,梁溪区“梁溪智慧教育平台”集“教、学、研、评、训”于一体,汇聚义务教育全学科8100节精品微课、2.3万份教学设计及8万道智能题库,构建起覆盖K12全学段的“数字教学路网”,点播量突破800万次,有效支持教师智慧备课和教学。梁溪区还顺利完成了DeepSeek系列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智能推送、英飞白板AI助手,让教师在线备课效率翻倍提升。
师资赋能:
打造AI教育新力量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AI素养直接影响着AI+教育的质量。梁溪区采取多种措施,从校级领导培训、研训员培训、全员培训、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共同体建设四个层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
校级领导在AI应用方案规划、基础环境建设、教师专业培训、教学实践创新以及家校协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梁溪区从“教、学、评、育、研、管”6个维度,引导他们了解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对于研训员,培训主要从如何让AI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设计、促进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展开。
全区各校以“分层推进、多元实践”为原则全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通过多维度场景化的培训,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落实“人人会用、人人能用”的目标,为智慧课堂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共同体建设聚焦行动实践,分层次、分学科、分类别持续开展“AI+教育”的探索与研究,通过深度研讨、反思迭代改进,优化方案与实践路径,推动数智化教学创新多层次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培育举措,梁溪区在AI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批优秀的AI课堂教学案例脱颖而出,教学成果得到广泛认可。
下一步,梁溪区将把AI赋能教育作为重要驱动力,加强创新实践,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梁溪经验。 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