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说明】
2025年5月2日,我和长春师范大学中文系 毛萍钰老师开展了一次关于“文学想象力如何培养”的网络视频交流。
起因毛老师正在学我的AI课程,她看到了AI有一些神奇的能力。毛老师在作业中提到了借助AI可促进文学想象力、表达力培养的设想,引起了我的兴趣。
毛老师作为大学语文教学法老师,而我作为学习科学研究者、教育技术研究者,我们从学习科学、AI、语文教学研究三个角度开展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交流录像见本文最后,以下是录像中我的主要观点的简要概括,大家可以先看文字,再看录像。
——————————————
现在都在提倡和研究AI赋能教学
不过,真正要想发挥AI的优势,
就必须要找到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并能用AI解决。
在语文教学中,
长期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
王珏老师作为一个学习科学研究者
认为其深层原因是:
包括语文老师、语文教学研究者在内
很少有人深刻理解认知心理学、学习科学
这就会造成:
语文工作者认为好的东西、可行的方法
对于“小白”来说,往往不能成立
而小白们感到困惑的地方
成人和专家又往往无法理解
或者虽然知道、却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视野中
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
所以,包括统篇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内,
语文工作者自己或许很能干、水平很高
但对于语文教学的办法不多
——大体上,跟2000年前差不多,
大家往往寄希望于孩子能大量阅读
老师会“精讲”(文本分析能力强)
孩子还要有一定的“悟性”
以及投入大量时间“精练”。
换句话来说,
就是老师们寄希望于孩子“是那块料”
自己能成长起来。
——当然,这个结论对于其它学科的老师
也同样成立。
文学理解之所以难
语文工作者往往会认为是学生的“分析能力不足”
——或许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不过,有一项比之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能力
恐怕长期被语文工作者忽略了
——文学的“想象力”。
首先,在学习动机层面,
上来就“分析文本”,
指望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来理解意义
这本身就不符合学习规律。
——人的认知规律是从“经验”开始、
从“感知”开始
并且最好能激发“情感”
因此,上来就解读课文
在学习动机方面就不能成立。
(我们这里忽略个体差异——因为任何方式总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能接受、有人不能接受,这里仅作学习科学层面的分析)
学习科学研究早已明确提出:
“概念的直接传递是不可能的”(维果茨基)
语言,作为概念的“表层”老师用嘴说出来的、尤其是学科术语(所谓文本分析,肯定是以概念为主导的)大概率无法被学生透彻理解——而且往往会让学生推动兴趣反过来也是一样:学生用嘴说出来的,老师也未必具有相同的理解。因此,如果大家认同“想象力”重要性的话,那么,师生双方都用嘴来说,可能是不得已,但确是下下之策!
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心理学基本概念:——表象它是指在人们脑海中产生的“形象化的”、“非语言的”反应比如一幅画面、某种声音、味道嗅觉、或其它感受等——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想象”根据表象的特性,我们就知道:表象/想象,是不可能用纯语言清晰描述出来的!——这就是我说纯靠语言交流“下下之策”的内在机理
表象对人的思维的重要性,恐怕远超大家的想象!在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双重编码理论
这里讲的就是:当一个概念、术语,不能直接被一个人(借助经验)理解时激活他的直觉、或想象同样可以使这个概念得以“编码”(也就是某种理解)
在学习科学的核心领域“认知神经科学”中,也有类似的结论:
以上语言可以这样理解:基于表象开展思维加工,是人作为智慧生物的本能,是思维得以开展的重要手段(当然也不排除其它手段)——而且,一切存在“心智”的智慧生物都具备这一本能。
当然,如果一件事情在学生的经验范围之内“表象”就可以通过语言诱导的方式建立而无需通过直观、或体验等手段——这就是我在视频分享中说:“任何语言文字的理解,本质上都离不开想象”的原因指望学生通过老师的纯语言分析就能理解文字背后的真实意思往往只是一厢情愿!
以上列举的,是学习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充分地说明在文学理解中,“想象力”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借助于“表象”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的“理解”。
使王珏老师感到欣慰的是:文学“想象力”的重要性获得了当代著名文学大师李敖先生的高度认可!(因为我不是语文工作者,虽然我确定我的观点一定是对的,但貌似很少获得语文工作者的充分认同)
李敖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
李敖大师的这一个人化的表达,和学习科学原理完全一致:
具体化、具像化/形象化(具体化和具像化还不完全一样),这就是个人对文字、课文、文学建立理解最为重要的途径!
李敖大师在复旦大学的这段演讲,一直在我的电脑中珍藏着,现在分享给大家:
李敖大师所说的观点,完全符合“双重编码”理论——他看到抽象的东西,他自己能马上找到具体的、具像/形象的东西而这种具体化、具像化的能力,要么依赖于个人经验、要么依赖于个人想象力!
李敖大师当然具备这种杰出能力,不过,对于教学来说,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经验、也无法产生想象怎么办?
此时,老师去讲解文本往往是无效的因为学生无法“设身处地”理解你所说的话——而“设身处地”是文学理解的必要条件,哲学中的“诠释学”对此有非常清晰地阐释当学生没有经验时,如何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呢?王珏老师认为,大体上只有三种方法:要么调动学生个人的类似的经验、并类比要么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关的体验、并迁移要么给学生出示直观形象的场景。还是那句话没有表象(包括经验)的参与,文本解读是难以成立的!
而AI在把文字转变为“直观形象场景”方面,对此确实是有相当助力的。当然,直接出示这样的场景也不好,需要调动学生先行想象(毕竟要“培养”)不过,语文工作者也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
AI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文生图”让学生尽量精准地用文字描述脑海中的画面AI会很快输出几幅画作。如果不满意的话,可以继续修改自己的词汇,在与AI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在让AI开展创作的过程中就是学生自己发挥想象、锤炼语言、精准表达的过程
比如,如下图就是毛萍钰老师输入一首诗:
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 溪转开双笑,临流见浣纱让即梦AI生成的一幅画作:
毛老师对AI的创作非常满意,认为它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诗歌的意境,而且比自己想象的要更清晰、更美(人的想象大多都是不清晰的,这是想象的基本特点)
毛老师将这段经历在课程作业中:
也正是这段文字,撩拨了我的思绪唤起了我几年以来,一直想对语文工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于是,我邀请毛萍钰老师开展了一次网络交流,具体如下:
当然,在交流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思想火花。
比如,毛老师提到:
文学表达经常需要“跨学科”进行表达,
毛老师以《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表达为例,
她觉得如果要求学生采用艺术化的方法
比如创作“宣传海报”,应该也是一种好方法
事实上,包括海报在内,
让学生开展戏剧、音乐等方式的表达
都会极大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这首先和“输出式学习”的方式有关
(本质上还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任何表达,都是对个体内部理解的“翻译”过程
这个翻译过程,会促进个体内部理解的明晰化!
此外,“翻译”成各种“可视化”、“体验式”的艺术形式
不仅有“语言输出”、促进理解的功效
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情感”、“表象”的生成!
艺术化表达,除了以上“输出”的思维机制外,
还涉及到人际交流的一个特点:
——一件事情,只以纯文字方式表达
和以某种语言表演形式表达(如朗诵)
或以肢体语言的形式表达(如话剧)
甚至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如歌曲)
是基本相同、还是有很大不同呢?
答案是:
作为给交流对象所带来的感受和体验来说
差别是巨大的!
对此规律感兴趣的老师,
可查阅梅拉宾法则、或7-38-55法则
——梅拉宾法则,
再次验证了“表象”、“双重编码”对于思维的基石性作用!
借此规律,我们再次回到本文所讨论的主题:
语文,写在课本中是“纯文字”,
但在教学中,
老师千万不要认为“纯语言”就能帮助学生理解!
帮助学生调动经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并能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这既是文学理解中最基础、且重要的方面
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最后,要说明一点:
本文所关注的,是最难培养、底层的文学理解力
是“表象”能力、“想象力”
除此之外,
语文工作者更在意的“文本分析能力”当然也很重要,
但这是更高级的层面,
需要建立在坚实地基上,
这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得以发展。
————————————————————
关于表象机制、双重编码理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输出式学习等,欢迎学习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网络课程。
付费课程:99元,无任何时间限制、作业要求,随时可学、终身有效!
课程地址(网易云课堂):
电脑或手机浏览器打开:
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1006384085&share=1&shareId=1928341
扫码进入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