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玉皇山
文│高骏森
重阳日,我独自一个人去登玉皇山。玉皇山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离我住处有三十公里。我乘坐地铁跨过钱塘江后,再换乘两趟地铁,到达水澄桥站出来,跟随导航步行一点三公里,便到了山南的出入口。
重阳日这天,杭州的最高气温只有二十四摄氏度,而且是晴天,非常适宜郊游和登山。
我从水澄桥地铁站出来后,一路上金风飒爽,阳光灿烂,空气里飘着不浓不淡的桂花香味,不离不弃地跟随着我。今年杭州的秋天来得特别迟,霜降日才正式告别夏天,因此,满城的桂花树仅在九月底难得的两日凉爽天气里抢着像昙花一现后,很快就又沉默了。
闻着盼了很久很久,以为今年不会再闻见的杭州熟悉味道,心情满是激动和喜悦。
玉皇山南出入口没有门,仅是一条普通的石径,且没有标志牌。入口处的一边是公共厕所,一边是一座很旧的庵,名曰白云庵。我看了一下牌子上的简介,该庵原为宋朝名园“翠芳园”,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赐名“漪园”,并书写匾额“香云法雨”,后改名白云庵。清朝末年,该庵成为浙江革命党人的秘密集会场所,孙中山曾在这里主持过会议,并题有“明禅达义”的匾额。庵内很清静,我站在门口朝里面看了看,没有看见任何人。
导航告诉我沿左侧的小径上行即是玉皇山,但我不太确定是否准确,因此没有及时上去。白云庵门前有一条水沟,水沟对面是不成规则的农田,里面种有各种农作物,很多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在里面秋游。
我从水沟的桥上走过去,见一块石头上写着“八卦田遗址公园”,不由得想起从水澄桥地铁站出来后路过的一处八卦新村,想必名字一定是由这处遗址公园而得。读遗址公园旁边石碑上的文字,得知是南宋时期的皇家籍田(皇帝亲自耕种的田),又说可能是“郊坛”(皇帝率领文武百官祭天,表示对农事的尊重和对丰收的祈祷举行的郊祭场地)。田地占地面积有一百五十余亩,外围呈八边形,中间是一个圆,形似八卦,民间称作“八卦田”。《西湖游览志》记载该地形“中阜规圆,环以沟塍,作八卦状,俗称‘九宫八卦田’”。可是,我没有看出“八卦”的形状。
“八卦田”分旱田和水田。旱田分布成一小块一小块,里面种有白菜、香葱、蒜苗等各种时令蔬菜,可能是政府官员或小学生们的农事体验田,因为我看见每块田里都树有一块牌子,写有单位名称或班级名。水田里种的是稻谷和甘蔗,稻谷基本上收割了,全是人工用镰刀割的,还扎有几个稻草人。
我也是南方人,一出生就在和农田、菜地打交道,现在在杭州的住处也是农村,楼下就是千亩平整的稻田,稻谷已经熟了,但还没有收割,金黄灿灿的,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景观比这里要壮观得多;菜地也比这里的多,品种也比这里的齐全,因此,哪怕这里是皇室籍田或是“郊坛”,我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多做停留。我没有忘记我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登玉皇山。
再次回到白云庵大门口,见到两个人正从导航告诉我通向玉皇山的小径路口上行,我也就跟着向上走。走了大约五十米,看见一个很矮的房子,是售票处。窗口工作人员告诉我要购买门票,票价十元。我说我有杭州文旅卡。刷卡后,登山便正式开始了。
上山的路全部是一级级青石,约有一千多个台阶,但一点儿都不陡峭,山的海拔也只有二百三十九米。登山的人很少,除了在半山腰处的紫来洞见到了一群小学生带着熟食在集体午餐外,直到登上山顶,都没有见到多少游客。
山上的古迹很多,但有特色的景点不太多,所遇到的几处,无非是几个复古亭子,简介上的内容与眼前的实际现状,很难能让我联想起来当时的人和事。除了半山腰处的紫来洞,其它景点都没有使我停下脚步做长时间欣赏的兴趣。 紫来洞是玉皇山上最著名的风景,唯一的一条盘山公路就在眼前,停车场也在这里,为车行、人行的“三岔路口”。
紫来洞,顾名思义是一个洞。石碑上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小石洞,又名飞龙洞,是清朝福星观道长紫来用人工开凿出来的,故名紫来洞。紫来洞很大,且洞中有洞,深邃幽奇,湿润凉爽,是夏日消暑胜地。斜壁上题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我上来时,看见有一群老人站在斜壁前做着夸张的姿势同“紫气东来”合影。我走进洞,里面比较暗,没有灯光,除了面积开阔外,没有感觉到有其他新奇之处,不过确实“凉快”,但不太合适今天。
在紫来洞外面宽阔的场地上,最漂亮的风景是俯瞰山下,能看见“八卦田遗址公园”的全貌,此时,“九宫八卦田”便真实形象地显现出来了,映着秋景,非常漂亮,不得不让我想起“站得高看得远”“距离产生美”等哲理性的句子,想到形而上的中国人文艺术,想起宋朝是一个以文治国的王朝,皇帝们的文艺细胞远远大过他们的政治细胞。
从山脚处到紫来洞,离登上山顶只剩下一半路程。尽管山不高,也不陡峭,人也不太累,但毕竟走的是上坡路,哪怕是冬天,身体也会出汗。登山除了开阔视野,放松心情,最重要的是锻炼身体,让身体出汗,将体内的毒素随汗液一起排泄出来。
我从水澄桥地铁站出来后到登上玉皇山顶,再一路下山,直到返回地铁站,秋风和桂花的香味始终没有离开过我,这种像情人一样的紧密跟随,还不需要我照顾她们的情绪,实在是一种甜蜜温馨的享受。尤其是上山和下山的途中,桂花我没有看见多少,但香味一分钟都没有消失过。秋风凉凉的,太阳照射下来,透过树林之间的缝隙,一小块一小块分布不均地洒在树叶上和石阶上,使我想起不少宋人的词,想起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闻着自己身上流出来的臭汗,脑海里想的是李清照身上散发出来的薄薄香汗。
上山和下山的途中,最使我心情愉悦的是山里有青竹,人声很安静,但能听见好几种清脆悦耳的鸟鸣,叫声空灵,平仄有韵,真是山光悦鸟性。山风吹拂,鸟语花香,太像秋天,也太像春天。下山我选择的是西行,通往动物园的一条石径。路边的草丛里被我发现有野生板栗,一开始我很兴奋,以为有收获,但捡了几颗剥开壳后放进嘴里品尝,味道特别苦涩。
玉皇山最初在南朝时建的是佛寺,之后历朝历代都有扩建,山顶上的福星观是唐朝时所建的佛寺,明朝时改建成道教观,成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如今的福星观为清朝时所建。因此,它的别名有很多,“育王山”“玉龙山”等,史称“万祖之山”,因位置介于西湖和钱塘江之间,成为新西湖十景之一“玉皇飞云”。观内主殿陈列有玉皇大帝张天师的神像,玉皇山因此而得名。
道教提倡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心诚则灵。因此,福星观里有免费的清香供游客领取祈福。
我不信任何宗教,但对任何宗教都有敬畏之心,但总的而言,我的性格比较倾向道教。我相信自然法则,相信老天,相信他对宇宙界的万事万物掌握得清清楚楚,会公平公正地审判;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目前的我正经历着官司,此日是重阳节,于是,我取了三支清香,用香火点燃后拜了三拜,祈祷玉皇大帝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让法院给我一个满意的裁定结果;保佑远在北京一位七十八岁关心我的老人身体健康。
山顶上风景最好的是站在“江湖一览”的二楼上,向东俯视,能看见钱塘江和对面的建筑,不由得想起早几年两次重阳日我独自站在山东泰山山顶上极目远眺,看见的黄河和黄河两岸边的城市,往事与心事不由得幕幕而起。玉皇山的海拔没有泰山的海拔零头高,更没有它出名和神圣,但它们都是道教山,面对大自然,人总是渺小的,站在一座山的最高处,心不由自主地会生出敬畏,感受到的是“一览众山小”。我望着钱塘江,心想若是潮水来临,一定很雄浑壮观。向西俯视,能览见西湖全貌和杭州主城。虽说高处不胜寒,但此山地势不高,又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桂子飘香,怎能不使人心旷神怡。
同我一起站在楼上欣赏风景的游客不多,他们拍照的工具无论是手机还是相机,像素都很高清。我没有相机,手机像素不仅不高清,屏幕还是坏的,连看手机里面的图片和文字都很吃力,拍照自然就免了。但我不感到遗憾,将风景储存在眼眸里和脑海里,才是永恒的储存。且站在此地,使我想起今年春天站在湖南岳阳楼三楼欣赏洞庭湖的情景,心情与那日一模一样的愉悦。尽管今日是重阳节,我独在异乡为异客,并经历着“迁客骚人,忧谗畏讥”的遭遇,但眼前的秋尽江南草未凋,景色一点儿也不萧索,而且我已经在福星观许过愿,心情自然不会感极而悲。
山顶有一家福星观素菜馆,价格很不便宜,一碗净素面售价二十八元,比泰山天街上的还贵。招牌上说吃一碗福面,下山后福运满满,身体健健康康。寓意确实很好,但这明显是商家借助环境抓住游客的心理捞钱,我很反感。尽管当日针对七十岁以上出示证件的老年人实行免费,针对六十岁以上出示证件的老年人实行半价,且份数有限,普通游客花钱也享受不到,我依然不满。今天是重阳节,有免费的供应,那么平时了?玉皇山又不是崇山峻岭,而且有车路直通达山顶。山位于主城区,上下山办任何事情都很方便。
我不是提倡寺庙和道观里的东西要免费供应给游客,这不现实。和尚道士也是血肉之躯,会有生老病寂,这些都要产生消费。他们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游客和香客,收费是正常的,但要合情合理。任何宗教的宗旨是空,对自己的主神必须真诚和敬畏,凡事才可能显灵。我知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但不知道依靠特殊环境抓住普通人的心理大肆捞钱,神是否会显灵。一碗素面多少钱,每个人的心里都很清楚。当然,玉皇山上的素菜馆不是道士开的,是私人经营的。我特别留意过,很多寺庙外面附近的素菜馆价格都贵的离谱,份量也少的离谱。
我下山走的是西边的石径,下来后是虎跑公路,对面是杭州动物园,边上是满觉陇村,杭州最著名的赏桂之地。我来杭州十年了,每年秋天桂花盛开时,都会去到满觉陇村走一走。村里的原始居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西湖龙井茶和桂花。村里有我两个朋友,一个是几年前购物结识的一名本地村民,我叫她玲珑阿姨。阿姨出售的农副产品主要有干桂花、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酒、桂花酱、龙井茶等,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品质非常好,尤其是她酿的醪槽,味道一绝。另一个朋友是一棵丹桂树,我初次遇见它时,满树满枝红艳艳的花蕊开得比熊熊烈火还要热情,位置生长的也特别好,靠近路边白墙黛瓦的院墙内。花蕊落在乌黑的瓦片上,如同一粒粒红色小米一簇簇,一簇簇的,可爱极了。我从第一次邂逅到它,基本上每年秋天都会来看,但最近几年杭州秋天的气温很反常,持续高温,错过了桂花盛开的最佳时间,这棵丹桂树上的花蕊开得也都不及早几年震慑人心。
重阳日不是法定节假日,今日也不是周末,但来满觉陇赏桂的游客还是不少。村里一年一度的桂花集市正在举办。从入口处,整条满觉陇路的两边都摆有摊位,摊主大多是本地村民,出售的产品同往年差不多,以桂花和龙井茶制作的各种糕点和饮品为主。
我有两年没有看见玲珑阿姨了,她的店也改了名字,因此,不太记得哪个门店是她的,对她本人我虽然见过几次,但时间都很短暂。我认人不太在行,不经常见面的,时间一长,就不认识了。这次我走在路边,突然被一个人抓住衣服喊我的名字,我扭头看,不认识,但我知道是玲珑阿姨,因为整个村子只有她认识我。
玲珑阿姨卖的农副产品没有之前的多,她说这几年秋天杭州的气温都很高,桂花没有在最佳的时间盛开,好不容易盛开了,天气突然就大变,不是高温就是大雨,花期停留在枝头的时间非常短暂,收成很不好。她说这年头活着不易。一句这年头活着不易,使我想起徐志摩的诗《这年头活着不易》,内容写得是他一九二五年秋天来满觉陇赏桂,没有看见茂盛的桂花,问村里的一个村姑是怎么回事,村姑做出的回答。同时想起郁达夫的短篇小说《迟桂花》,讲述的也是满觉陇村翁家山上一户农家女子的悲情故事。
玲珑阿姨装了一盒刚出蒸笼,热气腾腾香气喷喷的桂花糕给我吃。我看着她,发现她老了不少,心里有些戚戚然。走时,我买了她纯手工酿制的两瓶酒,一瓶桂花,一瓶桑葚,回来后两顿便喝了——味道实在太好。
我去看望我的另一个朋友丹桂树,见到后,犹如徐志摩诗里写的“枝头上只见焦萎的细蕊”。记得早几年它盛开的时候,来探望它的游客熙熙攘攘。而今天,这里安安静静的,只有我一个人。我坐在它对面的一块石头上望着它默然: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年头活着不易!这年头活着不易!”
离开满觉陇时,我脑子里不断地跳出徐志摩的这句诗。此诗的写作时间离今年刚好一百年。一百年,一个世纪啊!
早晨我从房间出门到现在,已经步行了二十多公里的路。从满觉陇到地铁站,步行有六公里,需要乘坐公交车或是打出租车。这段路是西湖风景区旅游专线,车道比较拥堵。
徐志摩的“这年头活着不易”继续不断地在我的脑海里跳跃。天气这么好,空气这么香,生命在于运动,于是,我决定继续步行。
再次遇见西湖,遇见苏轼。他雕塑边有一家“西湖礼物”店,现在更名为“东坡学士”。曾经的店长是我的一个朋友,后来他辞职了。店里主要经营西湖藕粉、西湖龙井茶、东坡烧饼等西湖景区的特产,现在发现又多了一款新产品,叫“东坡学士”茶,其实就是西湖龙井,价格很不便宜。这使我想起上午站在玉皇山顶上看见钱塘江,想起苏轼生命中写下的最后一首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心里生出了诸多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复杂情绪。想起在满觉陇时也看见了往年没有看见的新产品,也是以苏轼命名的,“东坡面”“东坡宴席”,价格也都不菲。我不知道苏轼心若有灵,是否会同意他们这样做。
我由南向北走完了三公里的苏堤。西湖边的晚秋风特别大,也特别凉,吹在身上时不时地打寒噤,但我觉得很过瘾。走到最北头时,遇见了一株没长一片绿叶却开满了白色花瓣的瘦樱树,真是乱了季节。兀地想起我租房附近一户农家栽在院子里的一株粗壮的金银花藤,现在花儿开得极其茂盛。金银花也是春天的花,四月至五月盛开。这株金银花藤春天如期盛开了一场,九月下旬及整个十月又在盛开,不知道为什么。若说是气候温暖,但那段时间的气温持续在三十五摄氏度以上,这是炎夏的温度,不适宜金银花开。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只能等专家出来解释了。
2025.11.1—2 杭州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