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反弹琵琶”,作为敦煌乐舞的标志性形式,不仅以其独有的形态反映出敦煌舞蹈最为精髓的美学色彩,其独特的舞姿、舞具相结合的形式更是备受瞩目,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讨论。究竟反弹琵琶能否真正做到边舞边弹,是不是真实舞蹈程式中的舞姿,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对其有不同的思考,一直以来都有相关疑问未得到明确解答。
要探索反弹琵琶舞姿,首先需要在史料源头上进行梳理,将其放置于整体文化环境中才能完整理解。琵琶是一种弹弦乐器,有关其来源,汉代刘熙《释名》提及“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也说:“批把,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由此可以看出琵琶源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并流行于华夏,给汉民族传统音乐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学者高德祥在讨论反弹琵琶舞姿形态时指出:“琵琶舞的形态最初可能出现在西域,而反弹琵琶的形式却是中原人的创造,而非西域传入。人们常言熟能生巧,反弹琵琶正是在琵琶传入中原之后,经过长期的改造发展,由拨弹改为手弹,不断提高演奏技艺。”反弹琵琶的姿态最早出现在敦煌石窟初唐时期的壁画,作为乐舞表演形式则出现在盛唐时期的经变画中,展示出反弹琵琶舞伎的高超技艺。在敦煌壁画中,作为乐器的琵琶出现了600多次,而手持琵琶、边弹边舞的绘画也有数十幅,且流传不绝,历经盛唐、中唐、晚唐、五代至宋代时期。从敦煌壁画乐舞图像中琵琶出现的频次就可以看出它在音乐舞蹈中的地位。主要的琵琶舞姿有:怀抱竖弹、挥臂横弹、昂首斜弹、倾身倒弹、背后反弹。尤其是背后反弹琵琶,难度极高,是最为绝美的舞姿。
有关琵琶为何反弹,正如汉代刘熙《释名》的记载,琵琶在马匹上进行演奏,这为反弹琵琶提供了一个猜想(A),即丝绸之路上商队行于沙漠中寂寞难耐,在马匹上反背弹奏乐器,或许成为他们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这时出现反弹横担在肩上的弹法,是由于在路途中将琴抱起于胸前,左右手臂皆吃力。而在反弹的状态下,头、肩膀与手臂的状态就与琴形成了自然稳定的“扁担原理”,将琴稳定扛在肩、脖子上反倒轻松。而且安史之乱后的吐蕃统治河西时期,敦煌也受到了西藏地区艺术形式的一定影响。学者王克芬提出:“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而舞的形象,在中唐以后大量出现,很可能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有关。吐蕃占领敦煌后,可能将这独特的舞蹈带到了敦煌。”西藏的定日地区,有反弹三弦的演奏方法,也就是表演者演奏到高潮部分将其放到头后演奏,以此为表演增添花样。此外,新疆地区也有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和柯尔克孜族的考姆兹,乐器演奏时将琴箱放于肩上的。西藏拉萨大昭寺所藏的“吐蕃反弹琵琶银壶”“兽首胡人纹鎏金银壶”,以及长安唐贞顺皇后墓石椁线刻画中男性胡人的反弹琵琶形象,也与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几乎一致,十分典型。学者葛承雍依据近年出土的长安唐贞顺皇后墓石椁线刻画,指出“反弹琵琶”最早来源为开元二十五年(737)男性胡人的艺术造型;提出敦煌无论是盛唐还是中唐时期的反弹琵琶壁画,均显现出“反弹琵琶”中古“华化”的轨迹,外来样式的图像底本经过宗教性大经变画改造变化、融入佛画散发,千古绝妙的“反弹琵琶”成为中国人审美的“伎乐天”女性形象。由此可以猜想:敦煌壁画中出现反弹琵琶的形象与融合其他地区艺术似不无关系,是文化的交汇融合促使敦煌壁画中呈现出了精彩的反弹琵琶形象。
在敦煌乐舞壁画研究中,有将敦煌壁画中的舞伎以装饰性舞蹈造型、写实性舞蹈造型进行分类的方式,由学者郑汝中提出,认为装饰性舞蹈造型包括天宫舞伎、飞天舞伎、化生舞伎、药叉舞伎,写实性舞蹈造型包括经变画说法图中的舞蹈、供养人等世俗活动中的舞蹈场面。舞伎反弹琵琶这一乐舞形式就是出现在经变画乐舞场景中,据上述分类可见,经变画乐舞已经是具有写实性质的乐舞场面。学者朱晓峰也提出:“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有一部分图像是明显持舞具起舞且可以被直接确定为舞蹈类的图像,如经变画乐舞组合中的舞伎,一般手持长巾、腰挂腰鼓或反弹琵琶起舞,我们将这一类称为舞蹈的近关系类图像,该部分对于研究和考证中国古代舞蹈史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由此可见,反弹琵琶出现在经变画乐舞这一舞蹈形式之中,应该是有其真实性和可舞性的,并非完全虚拟。学界对于壁画中舞伎是否边弹边舞形成反弹琵琶舞姿造型尚有疑问,如李云集认为“反弹琵琶”形象乃是壁画画工为追求壁画精美的装饰性效果,而结合乐伎和舞伎形象的部分元素,再创造的一种“反手持琵琶舞伎”形象。李雅璇通过对唐代及唐代以前出现的琵琶种类、材质、大小、弹奏技法以及琵琶演奏者的分析,得出猜想(B):“反弹琵琶”是真实存在于唐代的实际演奏中而非表演道具。纵使反弹琵琶舞蹈形式是否真实存在仍在学界有所争议,但我们经过今天的乐舞创新与表演实践,印证了边弹、边舞地表演反弹琵琶舞是完全可行的。
(摘编自史敏等《反弹琵琶舞探源与创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反弹琵琶”的整体文化环境看,琵琶源源于西域并经丝绸之路传入华夏、业已成为学者们公认的定论。
B.从盛唐到宋代,敦煌壁画中手持琵琶、边弹边舞的绘画流传不绝,而背后反弹琵琶是其中最为绝美的舞姿。
C.“反弹琵琶”在经历“华化”后,逐渐从男性胡人的艺术造型,转变为中国人审美的“伎乐天”女性形象。
D.舞伎反弹琵琶乐舞出现在经变画乐舞场景中,按照学者对舞蹈造型的分类,可知它属于写实性舞蹈造型。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指出“反弹琵琶”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相关疑问,接下来的几段文字试图对这些疑问做出回答。
B.文章以“反弹琵琶的形式却是中原人的创造”为靶子,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有助于增强说服力。
C.在论述“反弹琵琶”为何在唐朝出现时,文章善于运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进行动态和全面的分析。
D.文章实事求是,针对“反弹琵琶”舞蹈形式的真实性问题,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关注表演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轻拢慢捻抹复挑”,如果说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相关描写是对唐代 ① 的真实写照,那么“反弹琵琶”则是唐代各民族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反弹琵琶”实际上是又奏乐又跳舞,把高超的弹奏技艺、 ② 优雅迷人地集中在这个舞者的身上。我们很难知道,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形象,当初是否真的有一个善歌善舞且才华非凡的舞伎作为模特,还是出自 ③ 。不管怎样,“反弹琵琶”都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
4.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猜想” (AB)的依据。 (4分)
5.李梅创建了“反弹琵琶”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共同体,分三个综合小组。请根据文本,帮她拟定计划书提纲,涵盖各组的学科构成及其研究方向,并说明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水上英雄
袁静孔厥
杨小梅在区上当妇会主任,妇会的干事就是以前西渔村妇会的秀女儿。雁翎队第二次准备打汽船,秀女儿拉着小梅说:“咱们也跟得去瞧瞧!”两个人去找牛大水。大水笑着说:“这是打仗,又不是赶庙会,你们去干吗呀?”就不让她们去。她俩碰了个钉子回来,秀女儿跟小梅商量:“咱们偷偷儿瞒着他们,看他们上哪儿,咱俩划个小船去摘菱角,暗暗瞧个稀军!”俩人就忙着准备起来。
晌午,雁翎队出发了。这一次,侦察来的消息,说敌人有二十几个,坐着两只大汽船,过去了。大水他们找了个更好的地点,两边都是苇塘。队伍分成两拨子;牛大水一拨在南边准备打第一只汽船,赵五更一拨在北边,准备打第二只汽船,两拨子错开。这回添了十几支“大抬杆儿”————都是打野鸭用的好枪,装了闷药,一齐布置好。
大家等了很久,汽船还不来。天变了。黑云远远地拥过来,遮满了半个天空。风呼呼呼地刮着,苇子都往一边弯。大家着急地说:“糟了!一下雨,火药淋湿了,就打不成啦!”有的说:“汽船怕不回去了,咱们走吧!”大水说:“别忙!咱们再等等看吧。”一句话没说完,就听见喀哒喀哒的响声。大水忙叫:“快准备!”又给斜对面一拨子打暗哨儿。队员们急忙擦洋火点香,风很大,一擦着就灭了。几个人碰成堆,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香点着。响声越来越近,果然是汽船来了。
这当儿,风更大了,打着雨点儿。队员们忙脱下衣裳,把香头、火捻、枪膛都盖起来;有的用草帽罩住。眼看两只黄乎乎的大汽船过来了,船后舱搭着绿帆布的顶棚儿,好些个鬼子挤在棚底下。那第一只汽船高高的桅杆顶上吊着个筐儿,筐儿里面坐着个鬼子,正在拿望远镜向前面瞭望呢。
一霎时,第一只汽船快到大水这一拨的眼前,第二只汽船也快到赵五更那一拨的跟前了。大水看见那桅杆顶上的瞭望哨————“猴儿”,就偷偷地用枪瞄准他,那“猴儿”一低头,忽然发现苇丛里有人拿枪瞄着他,吓得抱着桅杆立起来。大水不等他喊叫,一枪打中他的小肚子,“猴儿”向后一仰,就两腿朝天地从上面摔了下来。
接连着两声霹雳似的轰响,烟和云黑成了一片。听得见第二只汽船撞到南边苇塘里,不响了。第一只汽船可还咕咚咕咚地响着,机关枪一个劲儿往这边扫射。大水他们都在苇塘的边上,没想到敌人有机枪,那机枪子儿密密地射进苇丛,有的就打在船上。大水忙指挥队伍转移阵地。人们纷纷抱着大枪往水里跳,连跑带游,向苇丛的深处钻。赵五更那一拨打了一排枪,小船儿也都钻了濠,转走了。
风把黑烟刮跑,雨点儿也过去了。雷在远处闷沉沉地响。那汽船又打了一阵机枪,就开到这边苇塘来,发现了许多小船,船上都绑着很长很长的枪。日本人没见过这号枪,觉得很了不起,叽里嘟噜地说着话儿,把土枪都弄到汽船上去了。
小梅她俩远远地藏在荷叶丛里,半天听不见动静了。秀女儿说:“准把鬼子消灭啦,咱们去瞧瞧吧!”小梅说:“别!刚才打了一阵子机枪,还不知道怎么个呢!”秀女儿说:“咱们别走近,偷着望望,看是怎么了!”两个人心里怪着急的,悄悄儿划出来,远远地望呢。不想就给敌人发现了。
鬼子们喊着,汽船喀哒喀哒追过来,吓得她两个脸色都变了,掉转船头,拼命划着那小船,往荷叶下面钻。突然一声枪响,汽船上的机枪手倒下了,紧接着一阵排子枪,鬼子都被打死在船里,有两个受伤的,着慌跳了水,也给淹死了。原来牛大水一伙从苇塘里绕过来,偷偷儿藏在南边一大片荷叶丛里,每人头上顶着大荷叶,多半个身子浸在水里,说是“荷叶军”,一齐埋伏着;敌人的汽船过来,刚好打了个准。同时,苇塘里也闪出来十几条小船,是赵五更那一拨,朝汽船冲来。汽船瞎闯过去,在荷叶丛里跑了一弓远,搁住了……
风吼着,雨又下起来,越下越大。雷,隆隆隆地滚过。急风暴雨把苇子都快按到水里了。雨点儿打在荷叶上,像珠子一样乱转。平静的水面,起了波浪。天连水,水连天,迷迷蒙蒙一大片。游击队匆匆忙忙收了胜利品,小梅和秀女儿也淋得浑身是水,快活地帮忙。
天黑了。几十只小船和一只大船顶风冒雨回来。黑暗里,人们谁也看不见谁,只听见风卷雨扑和打棹的声音。电光一闪,一个霹雳重重地打下来,震得人发颤。四下里黑得更厉害了。大水吼着:“杨小梅!快跟紧啊!一掉队就失迷啦!”小梅在后面高声应着:“我们跟着呢!丢不了!”她的后半句话,给风吹得听不见。更猛的雷,又劈面打过来……
(节选自《新儿女英雄传》,有删改)
文本二:
《新儿女英雄传》的封面和插图
黄梅
小说中的封面和插图是对文字强有力的形象说明和补充,往往以较为直观和具体的方式使读者对小说中的文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并且有清晰的形象概念,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趣味十足的封面和插图总是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
《新儿女英雄传》1949年初版本的封面是一幅民兵们在水中的战斗图,分别以黄色和红色为底色和辅助色;黄色是与中华传统息息相关的典型元素色,红色则从可视之像中抽出来被赋予了抽象含义————红色政权。初版本有12幅活泼生动的插图,主要是英雄人物的革命、反面人物的奸刁、日本鬼子的残暴三类。尤其是第六幅“睡冰”,活灵活现的描绘传达出游击队战士们崇高的战斗精神与气魄————为了伏击日本兵,他们睡在冰上,嚼冰棱子,插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艰苦环境下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崇高气魄和革命精神。
王朝闻曾对文学插图作过解释,认为真正的插图应该“形象清晰、明确、动人,给人不能忘却的形象,具有概括性,有利于启发想象和联想,它才能既不依赖文学作品的文字来做注释,而且更能辅助文学原作”。
(摘编自黄梅等《论〈新儿女英雄传〉的版本修改与意义阐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A.文本一写秀女儿鼓动小梅去看雁翎队打汽船,碰了钉子后又说服小梅去“暗暗瞧个稀罕”,意在表明她比小梅更活泼和勇敢。
B.文本一叙述雁翎队打汽船时,从侦察、选点到等待、交火,再到转移,最后成功伏击敌人,过程完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C.文本一将自然风雨的变幻与敌我之间的激烈战斗交织穿插,战斗的高潮也是暴风雨最猛烈的时候,巧妙地渲染出战场的氛围。
D.文本二介绍小说初版本的封面和插图,水中战斗图和“睡冰”图都旨在表现战斗精神,黄红色彩的运用使两图颇具象征意味。
7.关于文本一中牛大水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A.牛大水拒绝秀女儿和杨小梅时,“笑”的神态和拿“赶庙会”打比方充分体现了他的诙谐幽默、疾恶如仇。
B.牛大水善于等待时机、抓住时机,在有人提议“走吧”时他说“别忙”,在听到敌人动静后叫大家“快准备”。
C.牛大水指挥作战时随机应变、进退自如,在敌人疯狂进攻时及时指挥队伍转移,在敌人闯入伏击圈后及时出击。
D.牛大水在归途中的一“吼”,是对秀女儿和杨小梅“一掉队就失迷”的担心和提醒,也是他心思细密的体现。
8.在文本一画线部分的情节发展中,荷叶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
9.请结合插图内容和两则文本,并简要分析插图的功能。(6)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央谷之会,孔子相焉。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孔子历阶而上,不尽一等,而视归乎齐侯,曰:“两君合好,夷狄之民何为来焉?”命司马止之。齐侯逡巡谢曰:“寡人之过也。”退而属其二三大夫曰:“夫人率其君与之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独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为?”罢会。齐人来归郓、讌、龟阴之田者,盖为此也。
(节选自《谷梁传》)
材料二: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央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菜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齐人来归郓、讙、龟阳之田。
(节选自《左传》)
材料三:
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旖旎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四:
余按:《谷梁传》文与《左传》词小异,颇不雅驯,疑左氏采之鲁史,谷梁氏则得之传闻而撰为文者,要其意不相远;《世家》则又采《谷梁传》之文而附会之,以致失其本来之意者也。何者?《传》所谓“鼓噪而起”者,乃战鼓之鼓,非乐鼓之鼓;诸侯相会原无奏乐之事,矛戟剑拨亦不可以云乐,况鲁君将为所执,孔子尚得命之为乐乎!所谓“视归乎齐侯”者,乃孔子言时目视齐侯耳,非谓莱人视也;菜人受命劫鲁,此何暇左右视耶!且晏子自昭末年至此,已十八年不见经传,安得复存;如其果存,又奚容不谏乎!故今从《左传》而不从《世家》。
(节选自崔述《考信录》)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举袂A而宫曰Ⓑ吾两君为好□会回夷狄曰之乐曰何为☑于此曰请命有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同“嘱”,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音相同而意思不同。
B.所以,用来……的,与《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中的“所以”意思不相同。
C.却,使……退下,与《琵琶行(并序)》“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却”意思不同。
D.何暇、宾语前置句式,与《将进酒》“主人何为言少钱”中的“何为”句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叙述了孔子在夹谷之会中担任鲁君的赞礼人,在关键之时出面阻止齐人行动的史实。材料四认为材料一的用词不如材料二那样典雅精致。
B.材料二详细记述了孔子在夹谷之会上的言辞,他认为齐国在神灵、德义、人事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后来齐国归还了鲁国郓、讙、龟阳等地的田地。
C.材料三描写了齐国在馈赠应酬的礼仪完毕后,让人们带着旍旄羽祓矛戟剑拨来表演四方之乐的情景,而材料一、材料二中都没有类似的描述。
D.材料四认为诸侯相会原本没有演奏乐舞这一环节,矛戟剑拨也不能说是正常乐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材料三的描述穿凿附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人率其君与之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独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为?
(2)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
14.材料四在考证的过程中使用了比较法和反证法,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并工
叶适
并工催作趁春前,又值春归一莞然。
新笋顿能长数尺,晚花宽与待明年。
回廊寂寂为苔地,后塔阴阴造雨天。
坐睡不惊还自觉,鬓须将老到衰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人合力想抢在春去之前赶工,转眼已是春归时节,诗人不禁心怀伤悲。
B.回廊静寂,青苔已覆盖了地面;后塔矗立,阴沉的天空正酝酿着一场雨。
C.“坐睡不惊”的闲适姿态与“鬓须将老”的衰老预感,形成了情感张力。
D.全诗用词凝练,动静结合,视听兼备,于寻常景物之中见出深沉的意蕴。
16.颔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刚游览杭州岳王庙,看到“心昭天日”匾额时,不禁吟诵《屈原列传》中的“ , ”两句来赞颂岳飞。
(2)《红楼梦》开篇从“女娲补天”后遗留的“无材补天”的石头说起,这个神话传说让小明联想到《李凭箜篌引》“ , ”两句诗。
(3)宋代诗词中常以“长安”来代指北宋都城汴京,比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用事就是用典,而用典就是“就较少的词语拈指特定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义”。至于古典诗词里要不要用典,不能( )。
钟嵘《诗品》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这是说, ;至于治国的大文章,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或叙述或驳辩,要考查过去的事迹,那都需要用事。这里,钟嵘是反对在抒情诗里用事的。他的话有针对性,针对当时“文章殆同书钞”的毛病说的,自然是正确的。
但倘就抒情诗能不能用典说,可分两方面:一是写景抒情,以写景为主的,不该用典,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这就造成隔膜,即王国维所反对的“用代字”。一是以抒情为主的,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厚,比方对国家的、人生的、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受到字数的限制,或者在当时有些话不便明说,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不便明说的或不容易用几句话来说出的感情,用事在这时候才需要。所以,一方面王国维反对“用代字”,另一方面又交口称赞辛弃疾的用了不少典故的《贺新郎》词。
不过这里有一个限度,就是作者确实有这种丰富的感情要表达,才适应用事。倘作者并没有这种丰富的感情,为了卖弄博学,堆砌了许多典故,那就不行,所以不该“有意为之”,即不是为用事而用事才好。
18.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混为一谈 B.一概而论 C.一视同仁 D.同日而语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不需要用典,它是表达情性的,即抒情的
B.诗是表达情性的,即抒情的,不需要用典
C.诗是表达情性的,不需要用典,就能够抒情
D.诗不需要用典,它是抒情的,即表达情性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结合文段并根据下面三则文字,探究古诗用典的缘由及可能出现的弊端。(4分)
(1)说桃不可直说㟋桃,须用“红湔”“刘郎”等字。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颈用“章台”“灞岸”等字。 ————沈义父《乐府指迷》
(2)其(沈义父所言)意欲避鄙俗、而不知转成涂饰,亦非确论。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若惟热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沈义父所言)为《提要》所讥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22.请结合文本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5个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愿我同辈。勿辜负,毋自封。强邻日迫,国难方殷。潮流澎湃,挽狂澜,在我功。
————1924年《前程更无限》
向前进!向前进!上马杀敌,下马建国,我们要能致远而任重!
————1942年《这里有弯弯的湄水》
文明的雨露滋润心田,智慧的阳光环绕身边;青春的校园播种理想,奋飞的雏鹰展翅翱翔。
————1999年《永安明珠》
以上材料是某中学百年来的三首校歌,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号卷·A10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检测
1.(3分)
A(“琵琶舞源于西域……已成为学者们公认的基本事实”错误,原文说“琵琶舞的形态最初可能出现在西域”。)
2.(3分)
B(“靶子”“先破后立”错误。文章引用该论述,是将之作为进一步阐述与推断的理论基础。)
3.(3分)
①琵琶演奏技艺 ②绝妙的舞蹈本领 ③画工的想象和创造(每答出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4分)
①猜想A依据对汉代刘熙《释名》“马上所鼓也”的分析;②猜想B依据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琵琶和琵琶演奏者的分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5.(6分)
示例:①“语文+历史”小组:查阅研究古今文献记载和考古文物,梳理“反弹琵琶”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路径,诠释其独特的美学意蕴;②“物理+生物”小组:将“扁担原理”与人体研究结合起来,探讨“反弹琵琶”在马上、马下演奏时的人体受力点和传力路径;③“体育(舞蹈)+美术”小组:甄别敦煌壁画舞蹈造型中装饰性与写实性的异同,以自身表演实践印证“反弹琵琶”真实表演的可能性。(每点2分,符合题意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6.(3分)
B(A项“意在表明她比小梅更活泼和勇敢”错误,小说并无此意,也未对两人进行比较;C项“暴风雨最猛烈的时候”并非“战斗的高潮”,而是战斗之后;D项“使两图颇具象征意味”错误,文本二只提到封面“水中战斗图”运用了黄红色彩。)
7.(3分)
A (“充分体现了他……疾恶如仇”错误,这里无法体现。)
8.(4分)
①荷叶丛是遮挡物,让秀女儿两人误判战场情况,以致陷入困境,强化了紧张的气氛。②荷叶丛是藏身地,让小梅两人误打误撞地将敌人引入埋伏圈,推动了情节发展。③荷叶丛是伏击地,让雁翎队成为智歼日寇的“荷叶军”,增添了情节的合理性。(每点2分,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9.(6分)
①左图以鸭子的惊慌逃窜,衬托出敌人乘坐汽船到处劫掠的贪婪;右图以烟波岸树的秀丽,衬托出民兵划着小船前往伏击的勇敢。②两幅插图形象生动、趣味盎然,对文本一做了强有力的形象说明和补充,以直观具体的方式强化了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共鸣。③两幅插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启发了读者对文本一的想象和联想,唤起了读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强化了文本一的主题表达。(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10.(3分)
BDH(“曰”下启孔子话语,后面应当断开;“请命有司”是孔子的要求,前面应当断开。中间一处标点较难:“吾两君为好会”,这里的“会”指“会盟”,必须与前文相连接;“夷狄之乐”与“何为于此”构成主谓成分,不能断开。原文标点是: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11.(3分)
D(A项均读作 zhǔ,均属于通假字,但二者意思不同:文中意为“告诫”,《岳阳楼记》中意为“嘱托”。B项“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可译作“……的原因”。C项“却坐促弦弦转急”的“却”可译作“退回”。D项“何暇”并非宾语前置句式,可译作“哪里有闲暇”。)
12.(3分)
D(“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材料三的描述穿凿附会”错误,颠倒表述顺序。材料四是先提出观点,后分析原因,并非“在此基础上”提出看法。)
13.(8分)
(1)那人劝导自己的国君施行古人的礼节,你们却劝导我采用夷狄的恶俗,为什么?(译出大意给1分;“夫人”“二三子”“何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孔丘懂得礼仪却不够勇敢,如果派莱人拿着武器劫持鲁侯,一定能实现志愿。(译出大意给 1 分;“若”“兵”“得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5分)
①比较法:将《谷梁传》《左传》进行比较,得出文词小异而意不相远的结论;②反证法:以晏子如果还活着当时不可能不进谏,从反而证明晏子已去世。(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15.(3分)
A (“诗人不禁心怀伤悲”错误。莞然,即莞尔,微笑貌。)
16.(6分)
①颔联的意思是新生的竹笋陡然长出数尺高,迟开的花儿从容地等待来年绽放。②诗人借生长迅速的新笋,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③借迟开的花儿,表达了对生命的耐心与宽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17.(6分)
(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3)示例一: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 示例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示例三:去年雪满长安树望断扬州路(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3分)
B(文中强调是否用典,要看具体应用情境,不能无差别地等同对待,故“一概而论”最恰当。A.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C.一视同仁:表示对人同等看待,不分厚薄。D.同日而语:指同时来讲,同样看待。)
19.(3分)
B(该句将诗和“治国的大文章”在是否需要用典方面进行对比,根据分号后面的内容可知,“治国的大文章”需要“用事”,而诗不需要用典,故所填句子应以“不需要用典”结尾,答案为B。)
20.(4分)
王国维一方面反对“用代字”,另一方面又称赞辛弃疾的用了不少典故的《贺新郎》词。(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两处:一是语序不当,将“王国维”放在句首;二是不合逻辑,删掉“交口”。每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1.(4分)
示例:缘由:用典可以让诗歌意蕴富有含蓄之美,避免语言的直白鄙俗;(1分)可在格律诗中用简练的语言传达对家国、人生的丰富情感。(1分)弊端:用典可能会导致诗歌过于“涂饰”,从而破坏其真实美感;(1分)可能使诗歌语言成为类书中典故的堆砌,有卖弄博学之嫌。(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4分)
示例:①补充说明 ②钟嵘在《诗品》中反对抒情诗用典③抒情诗能否用典,要视情况而定 ④即使用典,要服务情感而不能滥用(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 (60分)
按照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作文标准。
【立意分析】三首校歌反映百年历史,启人遐思。第一首写于五四运动之后,面对“强邻日迫,国难方殷”的现状,校歌鼓励同学们“毋自封”“挽狂澜”;第二首写于抗战时期,在“上马杀敌”的志向之外,更有“下马建国”的梦想;第三首写于建国五十周年之际, “文明”“智慧”成为“理想”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梦想,每一个时代的梦想都是“中国梦”的主题变奏曲。写的时候既要扣住“变”,更要扣住“不变”,将主旋律与变奏曲巧妙地编织成响彻云霄的交响乐。
【参考立意】①百年中国,校歌嘹亮;②挽狂澜向前进,赓文明启智慧;③救国难而致远,奋逸翮而向未来;④百年校歌百年梦,为国杀敌为国翔;⑤歌昔日少年之歌,梦华夏未来之梦。
作文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 “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实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色彩
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四、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夹谷之会,孔子担任鲁定公的赞礼人。两国国君登上祭坛,两国的赞礼人互相作揖。齐人击鼓呐喊着动起手来,想抓了鲁定公。孔子一步一级登上去,只差一级没登,紧紧盯着齐景公,说:“两国国君在这里举行友好会盟,为何会有夷狄一般的人到这里?”命令司马拦住齐人。齐景公告退谢罪说:“这是我的错。”退下后对群臣说:“那人劝导自己的国君施行古人的礼节,你们却劝导我采用夷狄的恶俗,为什么?”会盟结束。齐国后来能归还郓城、讙地和龟阴的土地,就是因为这次会盟。
材料二:
夏季,鲁定公与齐景公约定在祝其相会,祝其也就是夹谷。孔丘任鲁定公的赞礼人。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却不够勇敢,如果派莱人拿着武器劫持鲁侯,一定能实现志愿。”齐景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孔丘保护着鲁定公退出,说:“将士们,拿起武器打他们!两国国君在这里谈判是为了合好,这些边远的夷人俘虏居然拿着武器来扰乱,这一定不是齐君征服诸侯的办法。边远小国没资格图谋中原诸侯,夷狄之人不得搅乱我们华夏,身为俘虏没资格侵犯盟会,武力不能用来威逼友好国家,对神灵来说是不祥,对于道义来说是沦丧,对于人来说是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同意这样干。”齐景公听说后,赶忙撤走了夷人。齐国人来归还我们鲁国郓、讙、龟阴的土地。
材料三:
鲁君和齐侯在夹谷地方相会。筑了土台,备好席位,土阶有三级,两君以会遇的礼节相见,揖让着登上台。馈赠应酬的礼仪完毕,齐国管事的官员趋前请示道:“请开始演奏四方的舞乐。”景公说:“好的。”于是於旄羽被矛戟剑拔出场,击鼓呼叫表演起来。孔子快步上前,一步一阶就往台上登,最后一阶没有跨上,举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君主为了和好而来会盟,夷狄的舞乐怎么可以用在这个场合呢!请命管事官员叫他们下去罢。”管事的官员叫他们退下,他们却不肯动,朝左边的晏子看看,又朝右方的景公看看。景公心里愧怍,就命令乐人下去。于是齐侯就把以前从鲁国侵夺来的耶、汶阳和龟阴的土地还给鲁国,以表示自己谢过。
材料四:
我的评论是:《谷梁传》的行文与《左传》的用词有些小的差异,显得很不典雅精致,我怀疑左丘明是从鲁国史书中采录的,而谷梁赤是从传闻中得知而撰写为文的,关键是它们的意思相差不远;《孔子世家》却又采录《谷梁传》的文字并且加以穿凿附会,以致于失去了本来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谷梁传》所说的“鼓噪而起”,这里的“鼓”是“战鼓”的“鼓”,不是“乐鼓”的“鼓”;诸侯相会原本没有奏乐这种事情,矛戟剑拨也不能说是乐器,况且鲁君将要被抓,孔子还能让他们奏乐吗!所谓“视归乎齐侯”,是指孔子说话时眼睛看着齐侯罢了,不是说莱人在看;莱人受命劫持鲁君,这时候还有什么闲暇左右看呢!况且晏子自鲁昭公末年到这里,已经十八年不见于经传,哪能还活着;如果他真的活着,又怎么忍得住不去进谏呢?所以我现在依从《左传》而不依从《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