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乐怡稼
当朵乐荷的黄伞点缀螺髻山,泸沽湖的碧波映衬摩梭风情,彝绣的针脚串联传统与现代,川西南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正以“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为核心品牌,依托生态、人文、红色三大核心资源,通过文化转化、全域联动、服务升级三维创新,深化“文旅+百业”的融合,在业态创新与保障体系支撑下,书写文旅深度融合、助推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三大资源筑牢根基 手握优势得天独厚
提到大凉山,生态资源就一定是它的“吸睛王牌”。凉山以垂直气候带造就全域全时旅游格局,螺髻山九十九里温泉瀑布开创“生态康养+山地探险”模式,泸沽湖串联湖光山色与摩梭文化打造“环湖旅拍+民俗体验”产品,邛海湿地、金沙江大峡谷等通过“生态观光+科研研学”吸引八方来客。“从高原草甸到地质奇观,每个县市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的生态资源让‘夏季清凉・冬季暖阳’成为实至名归的金字招牌。”凉山州文旅局宣推科科长杨雨晴介绍。
四川泸沽湖
除自然资源外,人文底蕴也是凉山的“聚宝盆”。500余处非遗资源中,20项国家级非遗焕发新生:毕摩文化展演成为景区标配,彝族服饰成旅拍爆款,布拖彝绣通过“非遗+电商”远销海外。建昌古城有机更新为“旅拍+文创+民宿”聚集地,会理古城以“九宫八卦”格局开发研学产品,加之“月月有节庆”的民族盛会,让文化体验可感可及。
不仅如此,红色基因也是凉山文旅资源优势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在红军长征途经凉山的行程中,留下“彝海结盟”“会理会议”等宝贵遗产。如今,彝海结盟遗址通过AR技术重现历史,会理会议旧址打造“红军村”沉浸式体验,形成“红色+生态+民族”的融合方式。“这些红色资源不仅是教育基地,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通过创新的体验形式,让游客们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和感受。”杨雨晴说。
彝海结盟纪念碑
三维创新破圈出彩,激活“文旅+”动能
在文化转化让传统“潮起来”这方面,火把节的转型堪称典范:从民族传统盛典升级为“节庆+演艺+消费”的超级IP,2025年火把月吸引1654.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42.97亿元。彝绣则通过“非遗+旅游商品+时尚设计”路径,从村寨手作登上时装周,景区绣坊让游客亲手参与创作,实现“文化传承+增收致富”双赢。
不仅如此,凉山还通过全域联动,让资源“活起来”。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东南西北中”五线布局:东线主打彝族风情,西线深耕摩梭文化、藏乡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南线彰显川滇风情,北线挖掘古丝路文化,中线打造阳光康养。产业联动更延伸边界,“农业+文旅”让会理石榴园成为采摘体验基地,“易地搬迁+文旅”让昭觉“悬崖村”的钢梯变“网红步道”,村民化身向导讲述变迁故事。
昭觉县沐恩邸社区
与此同时,服务升级也让旅游体验“优起来”了。雅西高速、成昆铁路复线实现“成都3小时到西昌”,2028年将达成“县县通高速”。“畅游凉山”小程序整合八大功能,80%景区实现“刷脸”入园,新增1.3万张文旅床位,“快进慢游”成为现实。
多方面布局深耕,筑牢“文旅+百业”强州根本
而关于面向未来,凉山州已绘就清晰的发展路径。杨雨晴告诉记者,在品牌塑造上,将持续擦亮“四张名片”:做靓“彝海结盟”红色品牌,做强民族风情体验,做优“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康养IP,做大“中国航天城”研学品牌。同时加快螺髻山5A创建、邛海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藏羌彝民族风情文旅风景道。
而在业态创新上,凉山将深化“文旅+百业”融合,发展文博研学、工业旅游、银发经济等七大业态。重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大国重器”研学线路,开发“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林、冬玩雪”全时场景。已于今年9月16日举办的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推出了“猪槽船环湖”“星空甲搓舞”等特色体验,未来也将持续创新文旅热点。
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
在保障体系上,实施“文旅强县”创建工程,建立专家智库与技能培训基地,给予重点项目税收与用地优惠。健全应急管理体系,通过“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行动计划,让文旅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
凉山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笔,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文旅融合不仅让资源“活”起来、群众富起来,更成了民族团结的纽带。未来的凉山,必将以更鲜活的姿态,让“五彩大凉山”的魅力传遍四方,在文旅强州路上续写精彩篇章。
(图片由凉山州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