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市区的露天市场里,烤玉米和香料的味道四处弥漫,常常吸引路人驻足。在市场的一角,一些摊主将风油精装进小小的透明玻璃瓶,和手工木雕、咖啡豆一起摆放在摊位上。每当顾客询问价格时,摊主都会热情地介绍:“这是来自中国的‘神水’,驱蚊、提神都有奇效。”
这种在中国常见的日常用品,在非洲的社交生活中却有着特别的意义。当地的年轻人在拜访岳父岳母时,除了带上传统的花布和银饰,还会在口袋里装上两三瓶风油精。曾有援建项目的工作人员注意到,某个刚订婚的年轻人把风油精当作礼物送给女方家人,长辈在展示时还特别提到:“这个孩子真心细腻,知道我们夏天常被蚊子困扰。”
从价格上看,风油精在非洲市场的售价大约是60元人民币一瓶,是在中国市场的20倍左右。这个高价不仅仅是进口成本的问题,还包括了当地的关税和多级分销过程中的利润等因素。尽管价格昂贵,风油精依然非常畅销,甚至流传着“如果风油精是女人,我就娶她”的说法,足以见得它的受欢迎程度。
在中国,风油精已经成了一个有些过时的日用品,通常只在夏季被用来驱蚊。可是在非洲,当地人使用风油精的方式却非常有创意。例如,有人会在喝咖啡时,拿出瓶子往杯中滴两滴风油精,以驱散午后因长时间搬运甘蔗而产生的疲倦感。女性编完脏辫后,会在发尾涂抹少许风油精,既能防蚊,又能减少汗味。如果感觉头晕,部分人会将瓶口靠近鼻尖轻吸,借助风油精的清香快速恢复清醒,甚至觉得比喝汽水更有效。
风油精在非洲的流行,实质上是因为它的功能与当地的需求高度契合。它不需要复杂的高科技成分,却恰好满足了驱蚊和提神这两大核心需求,因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了理解风油精在非洲的重要性,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当地蚊虫带来的困扰。非洲是全球疟疾疫情最严重的地区,95%的疟疾病例发生在这里,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蚊虫传播的疟疾。曾有援助项目的记录显示,在某个非洲村庄,一名儿童被蚊子叮咬后,体温在几天内急剧升高,最终转运到医院时已经处于危险状态,因为村里的小诊所缺乏有效的药物。
医疗资源的不足加剧了这种困境。根据非洲全球卫生与社会变革中心的2025年数据显示,非洲承担了全球25%的疾病负担,但其医疗资源只占全球的3%。许多村庄距离最近的诊所需要步行两到三个小时,且到达后常常面临药品和医疗设备的缺乏。对当地人来说,驱蚊产品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可有可无”,它更是保障健康的“刚需”。
风油精恰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它的弱酸性配方能够中和蚊子叮咬后分泌的碱性毒液,缓解瘙痒和肿胀;薄荷脑和桉油带来的清凉感,在48度高温下涂抹在太阳穴上,能够迅速缓解不适。更重要的是,风油精的价格相对便宜。西药的单瓶价格可能高达几十美元,远远超出当地人的消费能力,而风油精定价在6美元左右,普通家庭都能负担得起。
令人注意的是,印度作为以仿制药著称的国家,并未在非洲风油精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不是因为风油精的配方秘密,实际上,风油精的基础配方以薄荷脑、冬青油为核心,并不复杂。印度曾尝试生产类似产品,虽然包装与中国风油精相似,但当地使用者反馈“清凉感不足,效果打折”,因此未能打开市场。
中国企业的规模效应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一些风油精生产商年产量可达13亿瓶,尽管每瓶的利润仅为几毛钱,但通过大规模采购原材料、标准化生产以及良品率的保障,降低了成本。再加上义乌小商品“集装箱集拼”物流模式,中国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高效运作。据统计,2021年中国对非洲出口的风油精总量超过了4000吨,创汇1.63亿元,这也证明了这一竞争优势。
风油精在非洲的成功并非孤例。中国的老干妈辣椒酱在非洲市场也表现得非常好,单瓶售价是国内的三倍,而且常年占据超市的显眼位置。当地民众也常托人代购,认为它非常适合搭配木薯饭。六神花露水因为其实用性和精美的包装,成为了年轻人眼中的“轻奢品”,在夏季常常被随身携带。
在一些非洲国家,蝴蝶牌缝纫机甚至成为女性的“嫁妆”标配,被认为是“面子”与“身份”的象征,拥有一台等同于国内拥有一枚钻戒的意义。永久牌自行车在一些非洲小城镇,几乎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拥有一辆的人家被认为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其地位堪比国内的宝马车。
当谈到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时,我们通常会想到华为、大疆、比亚迪等科技公司,它们凭借着技术实力展现了中国制造的高端水平。然而,从全球消费市场来看,约40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这部分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并不是追求高端技术产品,而是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吃饭、出行、健康等实际问题的高性价比商品。
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既体现在华为、比亚迪等高端品牌的技术突破,也体现在风油精、缝纫机等日常生活用品上的“民生韧性”。这些商品凭借着实用价值获得了普通消费者的认可。全球化的核心不在于“向高收入群体输出高端产品”,而是“为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者提供适合的商品”。
今天,当非洲人出门必带风油精,欧洲消费者排队购买比亚迪电动车,美国年轻人热衷于泡泡玛特盲盒时,中国制造正以多元的形态融入全球生活。中国制造的高科技产品代表了创新与技术实力,而日常小商品则展现了其扎根市场的力量。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国制造形成了“刚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全球化”正在悄然发生。